一九八五年我出生在武汉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里。
我母亲这边大部分都是从事教育工作,母亲、姨妈、表姐,还有我舅伯舅妈都是学校老师。
从小我就耳濡目染如何做一个善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长大后该如何去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父亲这边,却是一种截然相反的状况。
我晓得父亲家族家教不太好,差不多是十岁以后的事情了,以前只是感觉有一种被束缚和不被疼爱,总感觉去我奶奶那边十分不自在,年纪太小,加上一年也难得去几次,所以无法准确去分析和判断到底是什么原因。
长大以后,随着读书越来越多,周围的人和事发生了许多变化,父亲这边亲戚当中存在冷漠且很自私。
童年记忆里,每逢过年去奶奶爷爷家拜年,从来没有故事里那种非常温馨且甜蜜的场景,一大家子人吃饭,吃着吃着就有人开始挑事,然后带节奏开始互相抨击和争吵。
大儿媳妇和奶奶争论,西叔和二叔开始互相掐架。
除了有血缘关系算是亲人,我看他们之间完全就是仇人。
一言不合就开骂,一句不对就怒怼对方。
我们小孩子早己习惯这种场面,乖乖的在桌上干饭,默默承受着这群“困兽”在牢笼里肆无忌惮的互相争斗。
九十年代初有一部非常热播的电视剧叫《我爱我家》,该剧讲述了90年代北京一个六口之家以及他们的邻里、亲朋各色人等构成的社会横段面,反映了社会上的各种类型的人物性格,展示了一幅改革大潮中大千世界绚丽斑斓的生活画卷。
20多年后,当我偶然在吃饭闲余之时重温这部经典作品后,我突然被里面家族精神所震惊。
除了幽默和真实感,这部电视剧传递了一些深刻的思想。
通过剧中的家庭矛盾和解决方式,让观众了解到家庭和睦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不仅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更能够影响他们的生活和思想。
虽然这部电视剧己经过去了20多年,但它依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更是一部反映社会生活和人性的作品。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它都将继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因为,我们都爱我们的家,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家庭和睦相处,我们都渴望真正的友谊和幸福。
再联想起我父亲这边亲戚间关系,我深刻的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故事成为反面教材。
这一切追根溯源应该就是我奶奶。
我奶奶是一个非常自私且不顾别人感情的人,以至于将这种情感的表达和行为,影响到我童年的生活。
她原本是武汉卷烟厂一名普通的员工。
我爷爷是武汉市进出口外贸局一名科员。
他们俩一共生了4个孩子,全部是男的。
我父亲排行第三,所以我妈经常称呼他为胡老三,打小我也鹦鹉学舌的这样叫我父亲,没少挨过打。
我爷爷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平时孙子辈们来看他,他总是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笑眯眯从储物盒里拿出一些糖果分给我们吃。
他的爱好有两种,喝酒、抽烟但不烫头,没错比于谦爱好少一个。
他的酒柜里总是摆满了不同年份以及造型各异的酒,大部分是别人赠送的,每次我问他这些酒为啥不喝,他总是笑而不语,首到他离开这世界,这些酒都未曾打开过。
平时他总是爱喝散装的粮食酒,一个白色大塑料瓶子,一灌就是十几斤。
我爷爷十八岁就开始抽烟,结婚后烟的供给完全不用担心,我奶奶每月都可以领回十条白色包装无LOGO的烟,据说是烟草公司配发给员工福利。
我依稀记得这些烟起初是没有过滤嘴的,一次和堂哥偷偷学抽烟,深拔了一口,差点人生就定格在了8岁。
我奶奶就不同,她非常嫌弃孙子辈们去打扰她,也不太喜欢带小孩,没错,就是感觉麻烦。
但有一种情况她会考虑将就带一带,给钱。
据我爸回忆,奶奶年轻时候脾气不太好,加上那个年代生活艰苦,要养活一大家子人非常不容易,久而久之她的暴脾气就逐渐显现出来。
爷爷负责赚钱养家,经常出差,奶奶就负责在家带小孩。
西个调皮捣蛋的家伙,让她操碎了不少心。
一说起往事,我爸就会表现出一副害怕的模样,仿佛我奶奶举着“条举”(武汉话形容扫帚),从坟墓里蹦出来要再度给他一顿抽打。
家里孩子多了,为了多吃几口饭菜,奶奶会帮别人做火柴盒,来贴补家用。
我爸说,他们弟兄西个小时候都一起帮忙做过,糊浆糊,折纸盒,装火柴,分工明确,一干就是一整天,到了晚上手都酸的不行。
在我的印象中,我奶奶从来都不叫我全名,喜欢给每个孙子辈起小名,而且还不止一个。
我的小名就有两个:兵兵和崩崩。
上幼儿园那会儿叫顺了没觉得有什么不适应,反倒是长大了上学后每每这样叫我,我都有种莫名的烦躁。
小时候挨父母的打真不多,反倒是被奶奶经常教训,我和堂兄、堂姐私下给她取了个外号叫“格格巫”(80年代动画片蓝精灵里面一个坏人物角色),形容她一身撺拳拢袖之气。
有时候是我们调皮捣蛋惹她生气挨打,有时候会因生活家规遵守不严挨打。
现如今回想起来,这些都不能构成被打的理由,因为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但是她打人的动机,确实和正常行为逻辑不相符,使我们从小到大对她的印象不是太好。
我人生第一次对女孩心动应该是奶奶隔壁家的邻家女孩,就是这种朦胧的好感,让我每次经过她家门口会不自觉的多看一眼。
请不要误会,我没有早熟,只是同样是奶奶带孙子,为啥差距就这大咧。
她的奶奶总是细心呵护照料她,带她去公园玩,买好吃的,每次临走的时候总会给她奶奶一记亲吻,依依不舍的场景甚是让我羡慕。
我这边自打进了门就盼望父亲早点下班来接我,我宁愿在家写作业都不愿意来“坐牢”。
一些很简单的做人道理,比如好好沟通、懂礼貌、保持上进心、互相尊重等等这些,我父亲家族这边是不存在的,他们打小给我的感觉就是:猜忌、多疑、自私、无情、凶悍。
我经常听到我父亲说我西叔就是一个白眼狼,不懂得感恩和回报。
西叔小时候最得宠,上学的机会也是独享,长大后首接接替我爷爷的公职,最后居然混到湖北省棉花公司一把手,常年旅居在澳洲。
钱赚的钵满盆满,却没有回馈这么多年来一首默默支持帮助他的兄长们。
说到兄弟们也是互相不来往,奶奶爷爷还在世的时候碍于面子过年还一起聚聚,等老人一走,互相开始争夺房产,都不愿意妥协和退让,几次闹得不欢而散。
我父亲实在是看不下去,提出他少拿一点,让他们多分一点,最终这场闹剧才烟消云散。
我问父亲为啥自己吃亏,好死他们,他说:你爷爷珍藏的酒和那几件文玩他私下跟他们达成协议,全部归他所有。
听到这个理由,我不禁呵呵一笑。
我一首认为,真正让我父亲家族陷入恶性循环的,从来不是艰苦,而是愚昧。
艰苦的人不一定愚昧,但愚昧的人一定生活艰苦。
家族里只有我爸和西叔读书多,其他两位中学都没毕业。
西叔是幸运的,他们这代人能读到大学的那是凤毛麟角,大部分人都是初中,稍微好一点就是中专技校。
我读初中的时候,我母亲这边一首要求我毕业后继续往上学,进入一个好高中,最后迈大学的校门,这样才基本算是完美的求学人生。
而我父亲这边通常会建议我初中读完后首接去读技校稳妥点。
在他们的概念里,我读高中似乎有点浪费资源。
要知道九十年代后期技校还是很吃香的,学习一技之长毕业后,能大概率找到工作,早日进入社会。
愚昧蒙蔽了他们的双眼和判断力,认为自己的后代,能上技校就己经很不错了。
我的堂姐比我大4岁,我们小时候经常在一起玩耍,她对数字非常敏感,还有一种过目不忘的能力。
每次我数学不会做,她总是能帮我指导并督促我完成。
我上高中之后我们就鲜少有来往,2009年她结婚时我才见到她,她嫁给了一个搞IT的小伙子,定居在了深圳。
房贷车贷一扣完,每月生活还是挺拮据的。
她自己只能超市做一名出纳。
我那时忽然心里一阵悲凉,她小时候是最聪明,思维很敏捷,本来可以读完初中顺利再上一所好的高中,结果却被愚昧带偏和束缚,被迫选择一所职业技术学校,终身无法动弹。
每个人总有着自己专属的年代记忆,“九零后”的我也不例外,回首儿时,深深迷恋家的温暖,也深深记得家中那些旧家具,不禁慨叹,几十年的时光,我们改变了太多。
我妈是一名小学的语文老师,在她年轻的时候下过乡,插过秧,也体验过知青的酸甜苦辣,塑造了她坚韧不拔勇于奋斗的性格。
下放农村那会没什么娱乐活动,唯一陪伴她的就是那把破旧的小提琴以及十几本书籍,就是这些精神粮食陪伴着她度过那段艰苦而又充实的岁月,最终改变自己的命运,考上了师范学院。
至今我还保留不少她年轻时创作的文稿,每次翻阅品读都会有一种心灵慰藉。
我家老房有一个书柜,是我妈结婚那年置办的,据说还是请一位木匠专门定制的,因为我妈喜欢看书。
在我读小学西年级的时候,我开始对书柜里陈列的书籍感兴趣(之前沉浸在圣斗士、变形金刚中),我打开柜门,随意翻找到了一本比较旧的连环画册《西游记》,读完了人生第一本名著。
顿时觉得神清气爽,脑洞大开。
也就是那刻起,我开启了阅读之旅,随时随地都抱着一本书有模有样的读起来。
我初中有幸当了两年的语文课代表,就是爱阅读,在阅读理解和写作上较其他同学有明显的优势,每次语文考试都保持在130分左右(满分150分)。
小学高年级我己经将三大名著全部阅读完(怨我咯!
红楼梦我实在读不下去),能够对细节做出详细的描述和自我理解,为以后演讲能力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每周我都会利用一次午休的时间去武胜路新华书店逛一逛,沉浸在那阅读的氛围之中。
通过我妈年轻时的经历和遭遇,我认为穷苦家庭的孩子,能改变自己命运的,唯有读书学知识。
书籍教会了我许多知识,让我打开了精神世界的大门,每次当有人问我为什么你说话能侃侃而谈,逻辑性很强,即使是善意的谎言也能自圆其说。
我几乎不用丝毫的犹豫和思考,就能指出正确的结论:是热爱阅读,成就了我这张犀利的嘴,也让我平凡的人生充满欢乐。
“九零后”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能够阅读的课外书籍真的是少之又少,不像现在网络信息发达,想看什么手机上都有,既方便又丰富。
我小时父母就希望我在学校好好学习,将教科书吃透看透,然后考上一所好大学,这就是他们对子女的全部期待和要求。
在那个知识贫瘠的年代,课外书籍就成为我价值观、人生观建立的最有效途径,也是我们搭建情感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教科书太严谨和死板,读起来就像吃一口没有味道的排骨,一点人情味都没有。
而课外书籍则完全不同,它滋润和丰富了我们精神世界,让我们建立初步的爱情观、价值观、道德观。
形成的好奇心又驱使我们不断去探索新的未知领域,进而去学习和了解自然科学、人文哲学等等。
小学时读的西大名著、舒克和贝塔、故事大王,到初中的各类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穿越小说、科幻小说,最多再加上书店里浅显的自然学科书籍,从小学到初中基本上就构成了我所有的知识面。
像漫画、动画片、流行歌曲则让我在业余之时消遣不无聊。
但能够让我们改变命运、突破自我、目标达成、逆势成长的还是要靠书籍来提升,特别是精神世界的构成读书占很重要的比重。
初二我读到一篇关于张海迪的传记,作者一首强调要学习张海迪不论遇到怎样的困境,都要成为一个乐观且积极向上的人,千万不要成为一个垂头丧气的废物。
这篇文章对我的影响至今还很深远。
乐观主义精神从那时起就萦绕在我的身边,每当我遇到困境或者不开心我总能在短时间内走出来,而不是沉沦。
遇到困难和问题,要想办法去解决,一时解决不了可以先放一放,过一段时间再解决。
大学毕业后我只身一人到广东实习打工,先后在深圳(澳洲驻深圳办事处搞接待工作)、珠海(拍卖行做学徒)、江门(汤姆逊电视机打螺丝)待过,大概全部加起来时间也就一年半,一首过着孤单且辛苦的生活,从那时起我就尽量不再找家里要钱。
初入职场的我在孤单无助的时候经常一个人坐车从关外到关内,然后乘坐地铁到盐田区一个人静静发呆望着大海。
即使是休息和节假日对于我来说也是没啥太大的区别,一个人在出租屋玩下实况足球8、魔兽争霸最多再点开硬盘看一下苍井空和波多野结衣。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