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的夏天,莆田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
龟裂的田地上,枯黄的稻穗低垂着头,像极了跪地求雨的农民。
林启祥站在林家祠堂前,望着族人们一张张菜色的脸,心如刀绞。
作为莆田沿海林氏一族的族长,他必须做个决断。
"爹,村里又饿死两个人。
"长子林嘉明匆匆走来,二十出头的年纪,眉宇间却已有了超越年龄的沉稳,"再这样下去..."林启祥抬手打断儿子的话,转身走向祠堂后的妈祖庙。
这是沿海莆田人世代的信仰,每逢大事必来求签。
香火缭绕中,林启祥跪在妈祖像前,手中的签筒摇晃着,一支竹签"啪"地落地。
"向海求生,遇难呈祥。
"林启祥的手指颤抖着抚过签文,转身对跟在身后的林嘉明说:"准备一下,你带族人下南洋。
"1. 妈祖庙前的诀别三日后清晨,莆田湄洲湾码头挤满了人。
三十八个青壮年男子背着简单的行囊,身后是哭成泪人的父母妻儿。
林嘉明跪在父亲面前,重重磕了三个响头。
他穿着母亲连夜缝制的蓝布衫,腰间暗袋里缝着全家凑的二十块大洋和一小包莆田的泥土。
"记住,我们莆田人自古精勤敏毅。
"林启祥将一枚铜钱掰成两半,一半塞进儿子手中,"半枚铜钱为证,他日你发达了,定要回来光宗耀祖。
""儿子记下了。
"林嘉明声音哽咽,却倔强地不让眼泪落下。
货船"福安号"拉响汽笛,这是艘运载瓷器的商船,顺路搭载这些"南洋客"。
林嘉明最后望了一眼故乡的山水,转身登船。
船舱里挤得像沙丁鱼罐头,汗臭、呕吐物的酸味和海腥味混杂。
林嘉明靠在角落,摸出随身携带的《三字经》——这是莆田人重视教育的象征,哪怕逃难也要带着书本。
"嘉明哥,我们会死吗?
"同村的少年阿泉颤抖着问。
他才十六岁,因为家里实在养不活,父母咬牙送他出来闯荡。
林嘉明拍拍他的肩膀:"妈祖会保佑我们莆田人。
"2. 怒海余生第七天夜里,风暴突然来袭。
巨浪像愤怒的巨人手掌,将"福安号"抛上摔下。
船舱进水,货物倾倒,女人的尖叫和孩子的哭喊混成一片。
"所有人上甲板!
"船长嘶吼着。
林嘉明拉着阿泉和其他同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