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的春天,广东梅州的小村庄里,18岁的陈海生站在自家破旧的木门前,紧紧攥着口袋里仅有的23元钱,心中满是忐忑与期待。
母亲红着眼眶,将一件打着补丁的薄外套塞进他的背包,嘴里不停地念叨:“到了深圳,一定要照顾好自己,有什么难处就给家里写信。”
父亲则默默地蹲在一旁,抽着旱烟,一句话也不说,但陈海生能感受到父亲目光中那复杂的情绪,有不舍,有担忧,也有一丝期许。
陈海生回头望了望这个生活了18年的家,低矮的土坯房,院子里那棵歪脖子枣树,还有门前那条泥泞的小路。
这里承载了他太多的回忆,有童年的欢乐,也有生活的艰辛。
但如今,为了改变命运,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他不得不踏上这未知的旅程。
告别了父母和乡亲,陈海生背着简单的行囊,徒步走了十几里路,来到了镇上的汽车站。
坐上开往深圳的大巴车时,他的心情格外复杂。
车窗外,熟悉的村庄渐渐远去,道路两旁的景色不断变换,从青山绿水到高楼大厦的轮廓初现,陈海生知道,自己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大巴车终于抵达了深圳火车站。
一下车,陈海生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站前广场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各种方言交织在一起。
高耸的大楼、闪烁的霓虹灯、川流不息的车辆,与他那个宁静的小村庄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陈海生站在人群中,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他摸了摸口袋里的钱,心里盘算着接下来该怎么办。
首先得找个住的地方,然后再想办法找份工作。
在火车站附近转悠了一会儿,他看到了一个招工启事,上面写着招建筑工人,包吃住。
陈海生没有犹豫,按照上面的地址,朝着建筑工地走去。
此时的深圳,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到处都在大兴土木,建筑工地随处可见。
陈海生来到的这个工地,规模不算小,工地上塔吊林立,工人们忙碌地穿梭其中,机器的轰鸣声、吆喝声不绝于耳。
工头是个皮肤黝黑、满脸横肉的中年男人,他上下打量了一番陈海生,问道:“会做什么?”
陈海生有些紧张地回答:“我什么都能做,有力气,能吃苦。”
工头点点头,说:“行,留下吧,明天就开始干活,每天工钱15块,包吃住。”
陈海生心中一喜,连忙答应下来。
就这样,他在这个建筑工地安顿了下来,开启了自己在深圳的打工生涯。
当晚,陈海生和十几个工友挤在一间简陋的工棚里。
工棚是用石棉瓦搭建的,西处漏风,地面上铺着一层薄薄的稻草,这就是他们睡觉的地方。
躺在稻草上,听着工友们此起彼伏的呼噜声,陈海生久久无法入睡。
他望着工棚顶,想着未来的日子,不知道自己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能否站稳脚跟,能否实现自己的梦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