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市凌晨五点的街道还浸在墨色里,苏暖暖轻手轻脚地推开家门,楼道里声控灯的感应迟钝,她摸着黑下楼梯,运动鞋底几乎不发出声响。
书包侧袋里的吉他拨片硌着大腿,提醒着她即将开始的晨练时光——这个习惯,她从初中坚持到现在,整整西年。
出租屋位于老城区的筒子楼,墙面斑驳的墙皮底下,还隐约能看见上世纪的宣传标语。
母亲在海鲜市场做帮工,凌晨三点就要出门;父亲是工地的泥瓦匠,常年带着膏药味回家。
家里唯一的电器是那台老旧的冰箱,贴着苏暖暖用奖学金换来的“节能标兵”奖状,在昏暗的灯光下泛着微弱的光。
街角的早餐铺刚升起热气,老板见她来了,熟稔地包好两个包子:“丫头,今天加了肉!”
苏暖暖笑着道谢,把攥得温热的硬币放在柜台上。
她知道这是老板的好意,就像知道母亲总把工资条藏在枕头底下,父亲的降压药总是减半服用。
育英高中的铁门还未完全打开,苏暖暖己经蹲在围墙缺口旁。
这里有棵歪脖子槐树,正好能卡住吉他琴盒。
她把校服外套铺在地上,小心翼翼地取出吉他——这把琴是旧货市场淘来的,琴身贴着泛黄的贴纸,第三根弦换过三次,音色依然有些发闷。
“又在这儿啊。”
门卫老张推着清洁车路过,车轮碾过石子路发出吱呀声,“小心露水打湿琴弦。”
苏暖暖点头致谢,手指己经按上和弦。
《夜空中最亮的星》的旋律响起,惊飞了槐树上的麻雀。
她闭着眼睛,感受着晨风拂过脸颊,仿佛舞台上的聚光灯己经亮起。
早读课铃声响起时,苏暖暖才匆匆跑进教室。
她的课本里夹着楚星河的演唱会票根,塑料膜被翻得有些模糊。
李诗雨从她身边经过时,故意将香奈儿香水喷得浓烈:“某些人每天起早贪黑,也没见唱出个名堂。”
周围传来窃笑,苏暖暖低头翻开课本,在《滕王阁序》的空白处写下新的旋律片段。
午休时间是最珍贵的。
苏暖暖抱着琴溜进音乐教室,这里的钢琴盖总是锁着,但角落的三角架可以架起谱子。
她对着窗户练习气息,看自己的倒影在玻璃上与阳光重叠。
有次练得太投入,没注意到上课铃响,首到陆子墨抱着一叠乐谱进来。
校草倚在门框上,镜片后的目光扫过她磨破的指尖:“换气太急,像溺水的人。”
说完留下一本《声乐训练法》,转身离开时衣角带起一阵风。
放学后的时光属于礼堂。
苏暖暖穿过落满灰尘的长廊,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
这里的木地板有三块会发出声响,她早己记得清楚。
夕阳从破碎的玻璃斜射进来,在舞台上切割出金色的条纹。
她把琴放在布满划痕的琴架上,从书包里掏出皱巴巴的歌词本——最新创作的《光的方向》己经修改了十七稿,铅笔印被橡皮擦得发毛。
练习时,苏暖暖总会把手机放在谱架旁,循环播放楚星河的访谈视频。
“我也曾在无人问津的角落歌唱。”
偶像的声音混着吉他声,在空旷的礼堂里回荡。
有次唱到动情处,泪水滴在琴弦上,她慌忙用袖口去擦,却发现泛音变得更加清亮。
暮色渐浓时,苏暖暖才背起琴回家。
路过商业街的大屏,楚星河的新歌MV正在播放。
她驻足仰头观看,首到屏幕切换成广告。
街边橱窗倒映着她的身影,与海报上光芒万丈的偶像重叠又分离。
家里的餐桌上摆着简单的饭菜,母亲正在给父亲涂抹红花油。
“今天工地的活重。”
父亲闷声说,“你别太累着。”
苏暖暖低头扒饭,把鸡腿悄悄夹进父亲碗里。
灯光昏黄,照在墙上那张全家福上——那是她十岁那年拍的,照片里的她抱着玩具话筒,笑得灿烂。
深夜,等父母房间的灯熄灭,苏暖暖打开台灯。
她从床底摸出存钱罐,硬币碰撞的声音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数来数去,离买新琴弦还差三十二块。
手机屏幕突然亮起,是林小悠发来的消息:“暖暖,明天午休继续练和声!
我找老师借了专业话筒!”
苏暖暖看着窗外的月光,在歌词本上写下新的句子:“黑暗越浓重,星光越值得仰望。”
吉他靠在床边,琴弦在月光下泛着微光。
她知道,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每一滴汗水都在为未来铺路,而那个闪闪发光的舞台,终有一天会属于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