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幻想小说城!手机版

幻想小说城 > > 星基纪元:绿洲(李康麦伦)完结版小说推荐_最新完结小说推荐星基纪元:绿洲李康麦伦

星基纪元:绿洲(李康麦伦)完结版小说推荐_最新完结小说推荐星基纪元:绿洲李康麦伦

Genecat 著

其它小说完结

李康麦伦是《星基纪元:绿洲》中的主要人物,在这个故事中“Genecat”充分发挥想象,将每一个人物描绘的都很成功,而且故事精彩有创意,以下是内容概括:二十一世纪,战争频发,地球资源过度开采濒临枯竭,人类文明危在旦夕。危急时刻,星基计划应运而生,开启百年征程,期间艰难与突破并存。 步入二十二世纪,人类在基因编辑、可控核聚变等前沿领域斩获重大成果,于拉格朗日点L1附近建起以冷核聚变供能的巨型环形空间站,其上的绿色生态城市群成为新家园。人类生活环境大幅改善,物质水平远超往昔。 然而,物质富足衍生新困惑。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下,人类精神世界将走向何方?未来还有哪些未知挑战与惊喜?人类如宇宙航船,又将驶向怎样的远方?

主角:李康,麦伦   更新:2025-03-28 10:23:21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在2031年的火星,这颗红色星球迎来了又一个破晓。

天空中,那轮蓝色的太阳仿佛宇宙深邃眼眸,从东方缓缓升起,洒下的光线穿过稀薄且带着淡淡红色尘埃的大气层,给整个世界披上一层神秘而奇异的纱衣。

“火星一号”基地内,金属墙壁反射着柔和的灯光,交流的声音在这略显局促却充满希望的空间里回荡。

"President Mars?""President Musk?You must be joking,ha ha""Ha,l said Mars, in fact they are all right,and it doesnt matter."“Thank you.‘火星总统’,这称呼听着还挺有意思。”

马斯克的笑声带着他一贯的爽朗,在基地内的金属结构间碰撞、回响。

“火星总统——马斯克先生,我是中国基因研究人员——李康。”

李康站在一旁,身上的科研服略显褶皱,那是长时间忙碌与奔波留下的痕迹。

马斯克微微转头,目光在李康身上稍作停留:“早在20年代就听说过你的名字。

我记得中国曾有一位巨星陨落——袁老师,他在杂交水稻的基因研究方面,可是有着开创性的贡献。”

李康的眼神瞬间黯淡下来,仿佛有一层阴霾悄然笼罩。

回忆,如同火星地表下涌动的暗流,不可阻挡地翻涌而上:“我有幸听过袁老师的课,虽仅有一面之缘,但他在那堂课上说的两句话,就像两颗种子,深深埋在了我的心里,至今都清晰无比。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后来听到袁老师离世的消息,那种悲痛……实在难以言表。”

说着,李康的声音微微颤抖,眼眶也渐渐泛红。

马斯克的神情变得庄重肃穆,他微微颔首:“的确,袁老师将一生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杂交水稻事业。

他的贡献,不仅仅是解决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更是为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点亮了一盏明灯。

他的研究成果和理念,就像一座灯塔,为我们在太空作物乃至火星作物的研究道路上指引方向。

尽管袁隆平院士主要专注于地球上作物的改良与增产,但太空作物种植面临的诸多难题,像如何提高产量、增强作物对特殊环境的适应性等等,与他在地球上的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

话说回来,李康,你是怎么踏上基因研究,特别是农作物基因研究这条道路的呢?”

李康微微抬起头,眼神望向基地外那片红色的荒芜,思绪却飘回到遥远的过去:“我出生在农村,父亲是个纯粹的农民。

在他小时候,温饱还是个遥不可及的梦。

后来,杂交水稻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了无数干涸的土地,人们的温饱问题才得以解决。

从那以后,父亲就把对祖国的感恩化作日复一日的辛勤耕耘。

我小时候在农村玩耍,也经常跟着父亲在田间地头帮忙干活,在泥土的芬芳和作物的生长中,渐渐对农作物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

上中学后,家里经济状况好了些,我们搬到了城镇。

在镇上,我和同学看的第一部电影是2015年上映的《火星救援》。

我的同学是个十足的科幻迷,电影里有个情节,真的深深触动了我。

男主马克,他在火星上利用有限的资源,用火星土壤混合自己的排泄物当作肥料,通过分解火箭燃料中的成分制取氢气,再让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然后在基地里开辟出一小块土地,开始种植土豆。

他每天精心照料那些植物,仔细监测它们的生长情况,确保它们能得到充足的光照、水分和养分。

那种在绝境中求生,凭借着智慧和毅力与恶劣环境抗争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

马斯克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笑意:“哈哈,看来当年电影里的情节,如今在你身上成真了,你也要成为现实版的男主了。”

“火星一号”的大棚内,各种先进的设备有序排列。

光合作用模拟发生器发出柔和的光芒,仿佛是在模拟地球母亲的温暖怀抱;防宇宙辐射的大棚材料,如坚固的盾牌,抵御着太空中无处不在的辐射威胁。

在这里,科研人员们终于可以脱下厚重、束缚的宇航服,自由地活动,感受片刻的轻松。

李康就像一个执着的拓荒者,在这火星的土地上,复刻着电影中马克的活动。

他以30个火星日为一个周期进行实验,火星日与地球自转周期相近,这意味着漫长而枯燥的等待与观察。

在这期间,他不断调整种植方案,仔细记录每一个数据。

终于,他成功种植出了土豆和豌豆等作物。

这些小小的植株,在火星的土地上倔强地生长着,每一片叶子都像是在诉说着生命的奇迹。

之后,李康将自己摸索出的种植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属工作人员。

从此,“火星一号”不再只是一个科研基地,更成为了豆类作物的研究属地,为后续来到火星的研究人员以及未来可能在此定居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粮食保障与技术指引。

而这,也仅仅是人类在火星这片陌生土地上,播下希望种子的开始。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

冀ICP备202301097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