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我二十八岁那年,决定去云南支教。
那时,我在北京的重点中学教语文。
工作稳定,前途光明,家人都很满意。
直到那次支教宣讲会。
讲台上,志愿者放了一段视频。
山区的孩子们,在泥泞的路上走了三小时去上学。
教室里,几十双眼睛,明亮得像星星。
那一刻,我心里有什么东西被触动了。
回家后,我辗转反侧,无法入睡。
第二天,我递交了支教申请。
父亲得知后,沉默了很久。
"小雨,你知道山区有多苦吗?
"我点点头:"我想去试试。
"母亲哭了,说我太任性。
导师赵教授却支持我:"去吧,年轻人要有理想。
"临行前,他送了我一把吉他。
"音乐能带给孩子们快乐,"他说,"也能陪伴你度过孤独的时光。
"我收拾行李时,只带了必需品和几本书。
还有那把吉他,背在身后,像一个承诺。
去云南的路很长。
先是飞机,然后是长途汽车,最后是拖拉机。
车子颠簸在山路上,我的心也跟着起伏。
不知道前方等待我的,会是什么。
## 2到达石门村时,天已经黑了。
村支书李大山举着手电筒来接我。
"林老师,路不好走,小心点。
"他的普通话带着浓重的口音。
学校是一栋两层的土砖房。
一楼是教室,二楼是宿舍。
我的宿舍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
窗户上贴着报纸,挡风用的。
李校长有些不好意思:"条件简陋,委屈林老师了。
"我笑着摇头:"已经很好了。
"其实,比我想象的还要艰苦。
没有自来水,要去井里打水。
电力不稳定,经常停电。
晚上,我点着蜡烛整理教案。
窗外漆黑一片,只有星星在闪烁。
我想起北京的家,温暖明亮。
突然有些后悔,又有些期待。
第二天,我第一次见到了学生们。
三十多个孩子,年龄从七岁到十三岁不等。
他们穿着洗得发白的衣服,好奇地打量我。
"这是林老师,从北京来的。
"李校长介绍道。
教室里响起一阵惊叹声。
"北京是什么样的?
"一个小女孩怯生生地问。
我正要回答,一个男孩站了起来。
"北京有高楼大厦,有宽阔的马路,有漂亮的公园。
"他说得很流利,眼睛亮亮的。
"你叫什么名字?
"我问。
"王明。
"他挺直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