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2月14日,纽约皇后区的一间老旧办公室里,空气中弥漫着油墨和霉味。
窗外飘着细雪,玻璃上结了一层薄霜,模糊了外面破败的街道。
11岁的林默坐在一张摇摇欲坠的木椅上,面前摊着一份财务报表。
他的手指微微发抖,不是因为寒冷,而是因为那串触目惊心的数字——账上仅剩1000美元,而出版社的遗产税还有三个月就要到期。
“小默,你真的要接手这个烂摊子?”
瘸腿的华裔老伯陈叔推门进来,手里端着一杯热茶,语气里带着担忧和无奈。
林默没有立刻回答,他的目光扫过墙角的旧印刷机,机器上锈迹斑斑,仿佛在诉说着这家出版社的衰败。
他的脑海中闪过前世的记忆——他曾是一名网络小说的作者,却在一次车祸中丧生,再睁眼时,己经成了这个11岁的华裔男孩。
“陈叔,我们还有机会。”
林默的声音稚嫩却坚定。
他拿起桌上那叠手稿,封面上写着两个大字:《教父》。
这是他花了一个月时间,一字一句抄录下来的,只是用老A这个笔名,隐藏了作者身份。
“这本书,会让我们翻身。”
林默站起身,将手稿递给陈叔,“但我们需要一个计划,一个能让它一炮而红的计划。”
陈叔接过手稿,翻了几页,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他虽然不懂文学,但那些文字中透出的力量,让他感到震撼。
“可我们没钱宣传,也没人脉……”陈叔犹豫道。
林默笑了笑,走到窗边,用袖子擦去玻璃上的霜花。
外面的街道上,几个穿着皮夹克的年轻人正站在路灯下抽烟,他们的身影在雪中显得格外冷峻。
“我们不需要钱,也不需要人脉。”
林默低声说道,“我们只需要一个吸引人的封面就够了。”
陈叔看着林默的背影,突然觉得这个11岁的男孩,比他见过的任何人都要成熟。
“那接下来怎么办?”
陈叔问。
林默转过身,目光如炬:“明天,我们加急把这本书印出来。”
窗外,雪越下越大,街道上的年轻人消失在夜色中。
林默知道,他的重生之路才刚刚开始。
1963年2月24,纽约曼哈顿的一家小书店门口,天刚蒙蒙亮,街道上还弥漫着晨雾。
书店的橱窗里,整齐的摆放着一排崭新的精装书,封面上印着醒目的书名:《教父》以及下面一排七个字——一部男人的圣经。
陈书站在书店门口,手里握着一块小黑板,上面用粉笔写着:“今日限量发售《教父》,每人限购一本。”
他的脸上带着一丝紧张,时不时看向店内,仿佛在等待什么。
“陈叔,准备好了吗?”
林默从店里走出来,压低声音问道。
他今天穿着一件旧夹克,帽檐压的很低,遮住了大半边脸。
陈叔点点头,目光扫过街道尽头:“托儿们都到位了,30个人,分三批来。”
话音刚落,街道拐角处出现了第一批“顾客”——10个穿着普通的中年男女,他们快步走向书店,脸上带着焦急的表情。
“老板,还有《教父》吗?”
一个戴着眼镜的男人大声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焦急。
“有,但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陈叔故作镇定的回答。
“我要一本!”
“我也要!”
“别挤,我先来的!”
人群开始骚动,声音吸引了路过的行人,一个穿着风衣的女士停下脚步,好奇的问道:“这本书很火吗?”
“当然!”
眼镜男转过头,一脸激动,“我朋友说,这是今年最好的小说。”
女士半信半疑,但看到人们争抢的样子,还是忍不住加入了队伍。
第二批“顾客”很快出现,他们比第一批更夸张,甚至有人假装摔倒,只为吸引更多的注意。
“天哪,这本书真的有这么好吗?”
一个路过的年轻人问道。
“你没看过吗?”
一个“托儿”夸张的捂住胸口,“那你真是错过了今年最震撼的故事!”
年轻人被说的心痒难耐,立刻排到了队伍的后面。
第三批“托儿”负责制造话题,他们站在书店的门口,大声的讨论着书中的情节。
路过的行人纷纷驻足,好奇的听着他们的对话,很快,对于越排越长,一首延伸到了街角。
林默站在书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着这一切。
他的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过一丝得意。
“小默,这招真的行吗?”
陈叔走过来,低声问道。
“放心吧,”林默轻声回答,“人都有从众心里,看到别人抢,他们也会跟着抢。”
果然,不到一个小时,书店的100本《教父》就被抢购一空。
没买到的人一脸失望,纷纷询问什么时候补货。
“明天,明天还有!”
陈叔大声宣布,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笑容。
人群散去后,林默走到陈叔身边,低声说道:“我明天就不过来了,找托儿的事在来两天就差不多了,这本书一定会大火,不过我们也不能只有这一本书,我会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在写几本。”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