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在鸭下河战役中牺牲的烈士们一在苏北地区,有一条河,叫:“鸭下河。”
鸭下河东岸,有一块纪念碑,1978年分水人民为鸭下河战斗中的英雄们立了一块纪念碑,碑上刻着:“鸭下河战斗英雄纪念碑”。
抗日战争期间,鸭下河战役前夕,国民党蒋介石为了阻止华东野战军北上淮海战役前线,在这里展开一场非常惨烈的鸭下河战斗。
1948年9月,华东野战军苏北兵团奉命北上山东,参加济南战役。
为了冲破国民党第七兵团黄伯韬部队的拦截,在沭阳城北地区后卫带进行了一场殊死的战斗。
这是解放战争时期,在沭阳境内进行的一次最激烈的战斗。
因为主战场发生在沭新公路上的官道口,部队习惯称之为官首道口战斗。
后沭河又称扎下河、鸭下河。
9月的天气,硝烟弥漫,炮火轰鸣,鸭下河两岸的空气中充斥着刺鼻的火药味和血腥气息。
河水在炮火的映照下泛着暗红色的光芒,仿佛一条流淌的血河。
河面上漂浮着破碎的木筏和士兵的遗体,随着湍急的水流缓缓向下游漂去。
岸边,双方的士兵在泥泞中厮杀。
刀光剑影间,喊杀声、惨叫声交织成一片,一位女兵拿着大刀正向敌人砍去,不料被敌人一刀刺中肩膀,鲜血染红了她的全身,染红了鸭下河河面,她踉跄着后退,最终倒在泥水中,眼中满是不甘与绝望……这时,在鸭下河南岸,这位妇女隐隐约约仿佛听到对岸乡长和指导员的喊声:“陈会长、桂香妹……”然后,此时的陈桂香,倒在血泊中,听到对岸的声音,她也拼命的在喊:“梁乡长!
贾指导员……”可是她沙哑的声音,连自己以后都听不到……远处,战鼓声震天动地,指挥官的号令在混乱中显得格外清晰。
骑兵队从侧翼突袭,马蹄声如雷鸣般震撼大地,铁蹄踏过之处,泥土飞溅,敌军阵型被冲得七零八落。
子弹如雨点般从空中落下,射中目标的瞬间,发出沉闷的“噗噗”声。
天空中,浓烟滚滚,遮天蔽日,偶尔有几只受惊的飞鸟掠过,发出凄厉的鸣叫。
战场上的每一寸土地都被鲜血浸透,泥土与血水混合成一片暗红色的泥沼。
士兵们的脚步沉重而艰难,每一步都仿佛踩在死亡的边缘……鸭下河战斗从国共两军的短兵相接到整个这次战斗历时长达9天。
鸭下河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士气高涨,迅速集结,准备北上奔赴淮海战役前线。
清晨的薄雾中,部队整齐列队,战士们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然而,在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中,有一位共产党员因伤势严重,无法随军北上。
倒在鸭下河南岸血泊中的那位女子,她叫陈桂香,她是一名妇救会会长,她就是我们故事中的主人公。
在鸭下河战役中,陈桂香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右腿重伤,左膀被刺伤,失血过多,尽管军医全力救治,但她的伤势依然严重,无法承受长途跋涉的艰辛。
部队领导在临行前,特意来到她的病床前,握着她的手说:“陈桂香同志,你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安心养伤,等伤好了再归队。”
陈桂香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不甘和无奈。
大部队出发的那天,陈桂香躺在担架上,目送战友们渐行渐远。
她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既有对战友的祝福,也有对自己无法继续战斗的遗憾。
她知道,淮海战役是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关键一战,而她却只能在这里等待。
随着部队的远去,陈桂香与党组织的联系也逐渐中断。
战时的通讯本就困难,加上她所在的野战医院频繁转移,信件和消息难以送达。
她试图通过当地的党组织联系上级,但由于战事紧张,始终未能成功。
时间一天天过去,陈桂香的伤势逐渐好转,但她的心情却愈发沉重。
她感到自己仿佛被遗忘在了这个偏僻的角落,曾经的革命理想似乎也变得遥不可及。
尽管如此,陈桂香并没有放弃,她坚信,只要心中有信仰,终有一天会重新回到组织的怀抱……然而,战争的残酷和现实的无奈,让她与党组织的联系越来越模糊,成了一个孤独的革命者,默默等待着未知的未来……陈桂香,1921年8月15日出生在陈渡乡陈庄(今沭阳县扎下镇分水村)鸭下河南岸,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
解放后,陈桂香嫁给了王二庄王小六。
陈桂香生了8个儿女,7个女儿,一个儿子。
村里面的人都称她的七个女儿:“”七条仙女,”陈桂香为了王家的香火,她拼命给王家生了一个儿子,传宗接代,这是王二庄人重男轻女永远也打不破的规矩。
她最小的儿子,叫王志好。
王志好上面7个姐姐,大姐叫:志中、二姐、志华、三姐志人、西姐志民、五姐志共、六姐志和、七姐志国。
八个儿女的名字合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好。
这名字起得多有意义。
瞧这一家人,体内流着华夏儿女的血液,名字里都含有党的元素,心系党恩,真的不愧是中华儿女。
2020年暴发新冠病毒疫情,让整个地球按下了暂停键,全球爆发新冠病毒疫情。
在这个乍暖还寒的春天,新冠病毒如一片阴云悄然笼罩了华夏大地,地处乡村的王二庄村也未能幸免。
正月初二的早晨,村里的老支书王正和几个老人在村头的大树下下棋,收音机里播放着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笑声在夜空中回荡……突然,广播里一则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通知打破了这份宁静,王正紧皱眉头,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当即决定,第二天一早召开村两委会议,商讨防控对策。
初二清晨,天还未亮,村两委成员们便齐聚在村委会的会议室里。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紧张而严肃。
“咱们得赶紧行动起来,这可不是小事!”
会计李富贵率先打破沉默。
经过一番讨论,他们迅速制定了防控方案:封村,只留下一条应急通道;对全村进行排查,重点关注湖北及武汉返乡人员;设立临时检查站,24小时轮流值班……消息传开后,村民们一开始有些慌乱。
但很快,在村干部和志愿者们的耐心解释下,大家逐渐理解并配合起来。
王广山带着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挨家挨户地发放防疫宣传资料,告诉大家要勤洗手、戴口罩、少出门。
村里的小卖部也被要求暂停营业,每天由专人负责将生活物资送到村民家门口。
王二庄村的青年志愿者们也积极行动起来。
王强、王刚等年轻人组成了巡逻队,每天在村里巡逻,劝导那些想要外出的村民回家。
他们还利用无人机在高空中进行喊话宣传,那略带口音却坚定有力的声音在村子里回荡:“各位乡亲们,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请不要出门……”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王二庄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医疗物资短缺,口罩、消毒液成了抢手货。
关键时刻,村里的企业老板们站了出来。
花木协会董事长周涛先生不仅为村里捐赠了大量的口罩和消毒液,还出资为村民们购买了生活必需品。
爱心人士们纷纷慷慨解囊,为抗击疫情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疫情防控工作进入了关键时期。
村里每天都要进行全员核酸检测,村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保持着安全距离,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女村医张丽娜是核酸检测信息采集员,她每天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和口罩,顾不上被汗水浸湿的头发和脸颊,认真细致地登记着每一个村民的信息。
有一次,她在上门采集核酸时,不小心被狗咬伤了腿,但她只是简单地冲洗了一下伤口,继续坚持工作,首到完成采集任务才去医院处理。
孩子们也无法到学校上课,只能在家中上网课。
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村里的老师们想尽了办法。
他们通过微信群为孩子们发送学习资料、布置作业,并在线解答疑问。
没有网络的孩子们,老师们就亲自把资料送到家里。
家长们也主动承担起辅导孩子学习的责任,陪伴孩子度过这段特殊的时光。
疫情期间,人人戴口罩、居家隔离、无症状感染、这些敏感词语,成了人们饭后茶余的热门话题。
一时间,城市里的大街小巷上,看不到车辆,行人,所有的交通工具都成了摆设;农村里,各个路口,都设置了交通障碍。
下至出生的婴儿,上至100岁老人,都必须人人佩戴口罩,一时间,口罩风靡全球……在王二庄村一栋两层半的小别墅里。
一位老人戴着口罩,干瘪瘪的嘴里没有一颗牙齿,口齿不清,嘴里在嘟囔着什么,她那干枯的手上拄着一根龙头拐杖,驼着背,在她的房间里踱来踱去……这时儿子进来了,她对儿子说:“志好!
这该死的疫情啥时能过去啊?
我这党费几个月没有交了,”“妈!
现在疫情非常严重,你就好好在家待着,这么大年龄了,行走不便,村头的路,被堵死了,谁也过不去,妈!
儿子理解您的心情,等疫情过后,儿子带着你去交,好吧!
妈……”“唉!
……这该死的疫情,妈年轻的时候在枪林弹雨中,都没怕过,我都快100岁了,还怕什么疫情?
带我去交,什么都能耽搁,交党费可不能耽搁呀,儿子,是共产党救了我们的穷苦老百姓啊!
国民党日本鬼子的子弹都没把我打死,我害怕疫情吗?
……”“妈!
现在我们村家家户户,都居家隔离,村头的路堵死了,出不去啊,不是儿子不带你去交,现在居家隔离谁敢乱跑违反啊?”
一天小弟志好接到大姐志中打来电话,志中在电话中说,志好弟,现在疫情这么严重,再过几天就是老妈百岁大寿,咱们姊妹几个是不是应该庆祝一下?
母亲百岁大寿,对我们来说,可是一件大喜事啊。
志好回答说,姐,现在疫情这么严重,您说咋办就咋办,现在聚会,等于说是冒着生命危险来庆贺的。
姐姐回答说,为了庆祝母亲的这一大喜事,我们冒着生命危险又怎样?
我看病毒没有这么严重吧?
看不见也摸不着。
志好刚挂完电话,二姐、三姐、西姐分别打来电话商量庆祝母亲百岁大寿的事。
姊妹8个一致同意,庆祝母亲陈桂香百岁大寿。
陈桂香听儿子说要为她过百岁大寿,她摇着头坚决反对,她对儿子志好说:“志好啊!
办什么寿宴?
妈妈百岁生日就免了吧,我虽然和党同龄,值得庆贺,你记住,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永远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千万不能浪费。
过生日是一种浪费。
小时候的苦日子妈过惯了,共产党打下来的江山,现在日子好了,我还想长生不老呢,永远享受这美好的生活……过生日,是小孩们过的,祝他们健康成长的;我们老年人不要过生日,过寿,我还想多活几年呢,好好享受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美好生活。
你们庆祝我百岁生日,你们想一祝贺妈早点死啊?”
……虽然母亲在儿子面前坚决反对,可是,儿女们还是为老母亲举办了一场百岁盛宴。
陈桂香老人100岁生日那天,儿孙后代济济一堂,庆祝老人百岁生日……中秋节这天上午,王家庭院里好不热闹。
灿烂的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那座古色古香的大宅院前,仿佛为这特殊的日子铺上了一层金色的纱幔。
大门前的空地上,彩旗飘扬,五颜六色的气球簇拥成巨大的“寿”字造型,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过往的行人诉说着今日的喜悦。
踏入庭院,石板路两旁摆放着一盆盆盛开的桂花、菊花,黄的、紫的、白的,它们傲霜而立,恰似老人历经岁月沧桑却依旧坚韧的品性。
亲人们身着喜庆的红色唐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进进出出地忙碌着,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让整个院子都充满了温暖的气息。
正厅之中,高悬着一幅精美的寿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字体苍劲有力,墨香西溢。
下方的条案上,陈列着女儿们精心制作的寿桃,在灯光的映照下闪烁着温润的光泽。
两侧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寿礼,每一件都饱含着亲人与朋友们对老人深深的敬爱与祝福。
厅内摆着数张八仙桌,上面铺着大红色的桌布,桌上放置着精美的餐具和热气腾腾的菜肴。
桌子中央,是一个硕大无比的生日蛋糕,奶油裱花而成的松鹤延年图案栩栩如生,周围点缀着新鲜的水果和娇艳的花朵。
蜡烛在蛋糕上燃烧着,那跳跃的火苗仿佛是生命的旋律在跳动。
陈桂香老人坐在厅内的太师椅上,身着一袭暗红色的锦缎长袍,头戴暖帽,面容祥和而慈祥。
她的眼睛微微眯起,透着岁月沉淀后的宁静与智慧,嘴角挂着淡淡的笑意,看着周围的亲人们,眼神中满是慈爱与满足。
她的身旁围绕着一群儿孙、重孙、重重孙子们,一阵阵清脆的声音此起彼伏:“太太!
祝您生日快乐!
愿您长命百岁,身体康健!”
老人笑着点头,眼中闪烁着泪光,那是幸福的泪水……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