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树叶筛下的光斑,在他脚前的石板路上跳跃,碎金一般。
秋日的北影校园,空气里有种躁动不安的味道。
那是青春与梦想混合发酵的气息,独特而醉人。
陈子锐走在其中,不紧不慢。
这是他在北影导演系的第三个年头了。
身边偶尔有学生嬉笑着跑过,脸上洋溢着对镁光灯和未来的憧憬。
陈子锐的眼神却异常平静。
甚至,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深邃。
他那张清秀的脸上,没有太多表情,步伐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
只是偶尔,他会恍惚一瞬。
仿佛有两个世界在他脑海中交叠。
一个,属于此刻北影校园里的导演系学生。
另一个,则属于那个曾经在小破站叱咤风云的顶级影视解说UP主。
电影解析,曾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
无数个深夜,他对着冰冷的屏幕,将光影、结构、叙事手法揉碎了、掰开了,细细分析。
那些烙印在灵魂深处的,对无数经典电影的透彻理解,是他此刻最大的依仗。
也是他敢于选择这条路的底气所在。
重活一世,他怎甘心再做一个躲在屏幕后的键盘影评人?
他要走到台前。
他要掌控光影。
他甚至……要成为资本本身,在这个名利场里制定规则。
娱乐圈,这个浮华又充满无限可能的领域,才是他这一世真正的战场。
说服父母,曾是他重生后面临的第一个难关。
毕竟,两位严谨的人民教师,更希望他的人生轨迹落在“稳定”二字上。
“当导演?
简首是不务正业!”
母亲当初的激烈反对,他至今记忆犹新。
“娱乐圈水太深,太复杂了。”
父亲的眉头紧锁,满是担忧。
但陈子锐没有选择争吵。
他用远超同龄人的成熟眼光和一份详尽到令人咋舌的人生规划,一点点瓦解了他们的疑虑。
更关键的是,他“未卜先知”般地指点父母,在那个房价还未彻底疯狂的年代,果断出手,拿下了几处关键地段的房产。
如今,仅仅是那些房产的租金,就足以轻松覆盖他在北影的所有开销,甚至还有大笔盈余。
事实胜于雄辩。
父母的态度,也从最初的坚决反对,逐渐软化,变成了默认。
甚至,在他们偶尔投来的目光中,陈子锐能捕捉到一丝隐秘的期待。
这份默许与期待,在08年,最终具象化为北影附近的一套精装小公寓。
那是父母动用部分投资收益,送给他的“成人礼”。
既是他的“根据地”,也是对他惊人眼光的一种无声肯定。
这两年多的时间,陈子锐没有丝毫懈怠。
导演系的专业知识,如同甘泉,被他这块海绵疯狂吸收。
拉片,写分镜,拆解剧本结构……这些几乎填满了他的所有课余时间。
图书馆和放映室,成了他最常出没的两个地方。
他甚至还常常“溜”进隔壁表演系的教室旁听。
他比谁都清楚,一个不懂表演的导演,永远拍不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
理解演员的思维,是掌控片场的前提。
虽然,偶尔坐在表演系的教室后排,看着那些声嘶力竭练习“解放天性”的同学,会让他感到一丝微妙的格格不入。
但他从不在意那些异样的目光。
他的目标无比明确。
通往目标的路径,也异常清晰。
现在,万事俱备。
只欠一个机会。
一个能让他将脑海中那些成熟的影像,转化为现实的机会。
一个能让他真正叩开娱乐圈大门的敲门砖。
一阵秋风拂过,带着沁人的凉意。
陈子锐微微眯起了眼睛,望向不远处那栋人头攒动的教学楼。
教学楼的走廊里,回荡着各种练习发声的怪调,还有器乐练习断断续续的旋律。
陈子锐脚步不停,径首走向走廊尽头那间挂着“杨文斌教授”铭牌的办公室。
他手中紧握着一叠A4纸,打印整齐,封面简洁地印着两个大字——《夜·店》。
纸张边缘被他捏得微微有些发卷,透露出主人内心并非表面那般平静。
这剧本,是他精心挑选的。
脑海中,另一个时空的记忆碎片清晰浮现。
那部由新人导演杨清执导,在09年以小博大,成为票房黑马的低成本喜剧。
几位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演员,贡献了极为精彩的群像戏。
整个故事几乎都发生在一个24小时便利店内,场景单一,没有复杂的特效需求,成本控制极为有利。
完美符合他现阶段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他特意去查过。
这个时空,没有导演杨清,自然也没有《夜·店》这部电影。
他甚至己经悄无声息地完成了剧本的版权登记,确认了它的独一无二。
站在办公室门前,陈子锐深吸一口气,调整了一下呼吸。
他能听到里面隐约传来翻动纸张的沙沙声,还有老式电脑风扇低沉的嗡鸣。
咚咚咚。
他抬手敲了敲门,力度适中。
“进。”
一个略带沙哑,透着些许疲惫,却中气十足的声音传了出来。
陈子锐推门而入。
办公室不大,采光却很好。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在地板上拉出长长的光影。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水味和旧书特有的纸张气息。
办公桌后,坐着一个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正埋头批阅文件的中年男人。
他就是导演系的定海神针,也是陈子锐的班主任,杨文斌,学生们私下都爱称他“老杨”。
老杨抬起头,透过老花镜的上缘看了陈子锐一眼。
“子锐啊,什么事?”
他的语气很平和,带着老师对学生的惯常询问。
陈子锐走上前,将手中的剧本恭敬地放在桌上,推到老杨面前。
“杨老师,这是我写的一个剧本,想请您看看。”
老杨“哦?”
了一声,显然有些意外。
他放下手中的红笔,拿起那叠剧本。
目光落在封面上《夜·店》两个字上,眉头几不可察地挑了一下。
他没有立刻翻开,而是重新看向陈子锐,眼神里多了几分审视。
“你自己写的?”
“是的,杨老师。”
陈子锐的回答不卑不亢,眼神清澈而坚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