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命运之作林夕一直觉得,自己高中那年最后一次“作业”,不是一次任务,而是一场命运的召唤。
那天的阳光像是打翻了的旧幻灯片,明明刺眼,却总给人一种恍惚的不真实感。
她坐在物理实验室的角落里,听老师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布置下这学期的期末“特别任务”:“你们每个人要设计一个‘感知之物’,可以是发明,也可以是概念呈现,但必须亲自演示。
这个作业必须修改三次以上。”
教室顿时炸开了锅。
别人开始讨论要做什么:有人拿出草图、有人构思感应机械、甚至有人说要结合梦境意识来设定感应装置。
林夕却有些发懵。
她其实一向是班上那种不出风头、默默完成任务的类型。
可这次,她心里总觉得哪里不对。
那种预感就像窗边那株半死不活的山茶花,风一吹,叶子就颤。
为了省事,她找到了教学楼大厅的服务型智能机器人,想要通过口述直接转化文字。
这种机器人一般用于答疑或导航,但她总觉得它的眼睛比普通屏幕亮一些,好像能听懂情绪。
“我要做一个‘意识回音捕捉器’,它能记录人梦里反复出现的画面,然后用频率共振方式呈现。”
“记录梦?”
机器人提示框一闪,淡蓝色的光线扫过她的眼睛。
“对,是那种……梦见却不记得来源,但总觉得熟悉的场景。”
“任务接受。”
林夕没多想就走了。
她以为这样糊弄过去就好了。
结果,第二天物理老师就当众点名了她:“林夕同学,你这个想法可以,但必须亲自演示。
我说过,不准敷衍。”
班上窃笑声一片。
更让她难堪的是,班里几个女生突然站起来,说她“耍小聪明”,“靠机器人敷衍”,还和老师当众“举报”了她。
林夕有点恼,也有点委屈。
她并没有偷懒,只是太熟悉梦里的那些影像了,熟悉得不想再碰,可也在心底有着无限的探究---这些画面为什么会出现在她的梦中。
碍于老师的压力,林夕只能无奈地选择再一次“重温”那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画面。
午后的实验室外,风吹得连讲台上的白布都轻轻掀起。
她靠在栏杆边发呆,手机却跳出一条系统通知:意识感知装置测试已通过。
任务同步开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