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幻想小说城!手机版

幻想小说城 > > 大国博弈记斯大林罗斯福小说推荐完本_热门小说大全大国博弈记(斯大林罗斯福)

大国博弈记斯大林罗斯福小说推荐完本_热门小说大全大国博弈记(斯大林罗斯福)

历史老人 著

军事历史完结

网文大咖“历史老人”最新创作上线的小说《大国博弈记》,是质量非常高的一部军事历史,斯大林罗斯福是文里的关键人物,超爽情节主要讲述的是:大国兴衰起伏,国家博弈始终未停。小说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会议开始,美国、苏联(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围绕国家生存和发展,运用战略、战术、阳谋、阴谋、内修、武备、外交等手段,或对外战争,或遏制对手,或建立规则,或苦练内功,或合纵连横,或韬光养晦,展开了复杂的国与国之间的博弈,在世界博弈场中维护本国地缘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促进本国崛起,挤压他国的战略空间,从而演绎出了一个个生动的博弈故事,留给了我们深刻的历史启迪。

主角:斯大林,罗斯福   更新:2025-04-28 14:01:38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2月4日,雅尔塔会议开始了。

会议是美英苏三国背着其他二战主要盟国举行的,以至于法国戴高乐提起雅尔塔会议,气愤地说:雅尔塔会议是暗箱操作的分赃会议。

铺着绿色绒布的巨大圆桌上摆着西个文件夹,分别放着战后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联合国问题、远东问题。

巨大的圆型会议桌,围坐着20个人,除了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三巨头”外,还有各自带来的高官,美国国务卿斯特蒂纽斯、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和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美国总统顾问霍普金斯、美国军事将领乔治·马歇尔和海军将领威廉·莱希、英国陆军元帅阿兰·布鲁克和地中海战区司令哈罗德·亚历山大,以及苏联红军副总参谋长阿纳托利·安东诺夫大将和海军人民委员尼古拉库·兹涅佐夫上将等人。

罗斯福被推为会议主持人。

八天会议时间,面对纠缠成团的问题,代表着三个国家20个人,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不免唇枪舌剑,争论不休。

每当各执己见、相持不下之时,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当中的一个人就出面说话了,不仅因为他们一言九鼎,更是由于他们的目标很明确清晰,罗斯福希望确立美国在战后世界的领导地位,构建一个符合美国利益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

斯大林希望扩大苏联的地盘和势力范围,建立起战略缓冲地带,保障自身安全。

丘吉尔则试图维护大英帝国的殖民利益和在欧洲的传统影响力。

尤其是他们还有善于抓住要害的能力,这就是“利益交换”,况且牺牲的还是他国的国家主权、领土和资源。

慷他人之慨,自然是不介意的。

复杂问题简单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德国问题首先讨论的是德国战后的惩罚问题。

一战、二战都是德国挑起来的,把整个欧洲都笼罩在水深水热之中,大家对它都恨之入骨。

在1943年德黑兰会议上,提出的基本方案就是把德国分割成小块,只有彻底“肢解”德国,才能免除后患。

这里随便说一下,德国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统一德国之前,有大大小小的300多个邦国,那时西分五裂的德国没有一点侵略性。

最早提出“肢解”德国的是罗斯福,他在德黑兰会议上就说应该把德国分成五块,美、英、苏各管一块,鲁尔和萨尔两个工业区“国际共管”。

为什么把鲁尔和萨尔两个工业区单独拿出来呢?

这是因为当时美国财长亨利·摩根索,犹太人,向罗斯福提交了一个“摩根索计划”,说德国人太可恨了,竟然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这次一定要把它变成一个农业国,不能再让它有崛起的可能。

但这个“摩根索计划”,不知怎么让美国媒体知道了,媒体嚷嚷着报道,罗斯福只允许德国人去种地,以此吸引民众的眼球。

这引发了德裔美国人的强烈不满。

罗斯福最怕的就是流失选票,他立即与摩根索切割,“我没说过这个话,是摩根索说的” 。

摩根索是财长,又不管外交,这事本来就不是他的职责。

这样一来美国在德国分割问题上就没主意了。

苏联原则上同意分割德国的方案。

但是,二战后期有五万多的德国官兵倒戈,帮助苏联去打希特勒。

斯大林担心自己主动提“肢解”德国的方案,影响这些军官帮助苏联的立场和积极性。

于是斯大林在德国这个问题上也不表态了。

美国和苏联,一个没主意,一个不表态,轮到英国人出头敲定方案了。

丘吉尔本来也是同意“摩根索计划”的,但却没有在英国下院通过,因为英国下院担心肢解了德国,无法抵挡苏联在欧洲的扩张。

丘吉尔内阁只好把方案改了,德国分成三块,美苏英各拿一块,两块工业区不单独分了。

苏联本来的算计,如果分三块的话,他们要拿走易北河以东的地盘,结果看到英国人的方案后,英国人给的居然比自己想要的还多,于是苏联立马表示同意。

但是,苏联同意英国方案后,英国人又改主意了,说要分成西块,给法国留一块。

在英国的大陆均衡目标之中,法国、波兰需要重新武装,德国不能太烂,这样才可以和苏联“势均力敌”,所以英国人必须力挺法国。

对涉及苏联利益向来锱铢必较、寸步不让的斯大林,一听就暴跳如雷,觉着法国与纳粹德国一打就趴了,对反法西斯贡献少之又少,排出的部队还不如南斯拉夫多,凭什么与我们“哥三”平起平坐。

英国人接着话说,我们英国和美国各分一块给法国,你们苏联的一点也不少,你们反对啥呀?

斯大林一听也对,只好另加一个条件,以后美英苏三国成立盟国管制委员会,法国人不许参加。

在接下来的战争赔款上,就发生了很大分歧。

苏联“狮子大开口”,首接要求德国赔偿200亿美元,苏联拿一半也就是100亿美元,英法拿80亿,其他国分20亿;倘若德国拿不出钱来,就搬机器抵账。

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和约》,由于对德国的限制和惩罚非常地严厉,几乎斩断了德国人的全部未来。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为此抱不平,说赔款太狠了,以后会出事的。

结果一语成谶,真的出事了!

高额赔偿导致德国经济崩溃、社会动荡。

希特勒充分利用这种绝望情绪,将德国的困境归咎于和约,煽动民众对战胜国的仇恨,从而为发动战争铺平了道路,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英国人认为在战争赔款上不能重蹈覆辙,所以坚决反对向德国索要高额赔偿。

英国和苏联争执起来,就问美国什么态度。

罗斯福说: 我们美国人不要德国赔钱,但我们不反对你们向德国要钱,你们也不要要得太多,让德国人饿肚子就不好了。

最后,在战争赔偿上也没有商量出个结果来。

不过这却方便了苏联后来的搬机器行为,德国苏战区的机器被苏联搬得所剩无几了。

波兰问题第二个就是波兰问题了,这是会上吵得最凶的一个问题。

首先是波兰的领土问题,1939年苏德共同瓜分了波兰,苏联占领了东部,德国占领了西部,当时两国确立以寇松线作为边境线。

因此,苏联希望现在这以寇松线作为苏联和波兰东部边界,这就有问题了:其一,苏联是与希特勒密谋拿走波兰东部的,这总有点上不了台面;其二,波兰是正儿八经的战胜国,二战中做出了巨大牺牲,凭什么打赢了战争,自己的领土还变小了,这没道理啊!

用屁股思考就知道,波兰人当然不会接受寇松线。

最为关键的是,波兰的背后站着英国,当年英国对德宣战就是因为德国入侵波兰,丘吉尔坚决站在波兰人的立场上为波兰发声。

但是,到嘴的肉,苏联当然不会“吐出来”,会谈就这样僵持着。

这时候,罗斯福灵机一动,说波兰可以往西拿走德国的领土来弥补东部缺少的那部分。

然后,苏联就提了一个方案,就是沿奥德河和西尼斯河为界以东的德国领土划给波兰。

这样算下来的话,苏联在东边抢了波兰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波兰在西边得到了德国10.3万平方公里补偿。

波兰领土虽然少了7.7万平方公里,但新得到的土地比失去的土地肥沃,适合种庄稼,也算公平了。

在美苏英三大国的操纵下,波立的领土竟然会“跑”,向西平移了!

波兰的领土敲定后,还有一个大麻烦需要解决,那就是波兰政府怎么组建。

苏联对波兰这块地方,极为重视,因为波兰是苏联与德国之间的战略缓冲地带。

此时的波兰是有两个政府的。

1939年9月,波立被纳粹德国攻击,这是英国参战的首接原因。

波兰沦陷后,当时的波兰政府就流亡到了英国伦敦。

苏联也想争取波兰,苏联军队一攻下波兰,撇开波兰流亡政府,成立了新政府,就是1944年7月成立于卢布林的“波兰国家解放委员会”,被称为“卢布林政府”。

这时英国人站起来说话了,说流亡政府才是合法的政府,我们可以退一步,让波兰各党派成立个联合政府。

苏联人坚决不同意。

英国又提了第二个方案,那就是让波兰自己搞选举,谁赢谁上台,英国和美国派代表监督选举。

斯大林还是坚决不同意。

波兰政府组建问题久议不决,陷于僵局,英美苏三方只好先把这个问题搁置,先讨论后边的问题。

由于在联合国问题、远东问题上,斯大林比较配合,罗斯福得到了满意的结果,于是回来继续谈波兰问题。

这时候罗斯福为防止谈判破裂,决定妥协了,同意波兰政府由“选举”改成“改组”,由美英两国挑选社会贤达加入波兰共产党政府。

三国达成了妥协,波兰政府问题也解决了。

接着穿插讨论了一个巴尔干半岛问题。

战前,巴尔干半岛是英国的传统势力范围,战争爆发后,丘吉尔念兹在兹,以至于盟军在讨论开辟第二战场时,丘吉尔主张把战场登陆点选在巴尔干半岛,目的在于维持自己的殖民地。

然而,美国坚决不同意,最终因美国的坚持,第二战场登陆点选在了法国诺曼底,丘吉尔为此很受伤。

1944年时,战场形势逆转,盟军开始大反攻。

就在苏军重兵逼近巴尔干半岛之际,英国首相丘吉尔再也“坐不住了”,10月9日他突然造访莫斯科,与斯大林举行秘密会谈。

当晚22点,会谈正式开始,丘吉尔开门见山,谈起了巴尔干地区势力范围划分。

邱吉尔说,苏军己开进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而英国在那里也有自己利益的代理机构,我提个建议,俄国在罗马尼亚占90%的优势,英国在希腊也要有90%的发言权,南斯拉夫一人一半,你看怎么样?

斯大林表示了同意。

后来人们把两人达成协议称为 “百分比协议”。

会议讨论巴尔干半岛时,美国不感兴趣,主要是英国与苏联的博弈。

丘吉尔认为,希腊在地中海战略位置中占据重要地位,控制着通往苏伊士运河的海上通道,如果失去对希腊的影响力,那后果很严重,英国与印度殖民地的联系会被切断。

但丘吉尔暗示,英国可以承认苏联在罗马尼亚的势力,而作为交换,斯大林必须保证英国在希腊的自由行动,其实就是让苏联承诺不要染指希腊的事情。

于是,双方很快达成了一致意见,希腊归英国控制,罗马尼亚归苏联控制。

南斯拉夫的最高领导人是铁托,丘吉尔一看,没有把握搞定他,于是也就放弃了。

至于巴尔干半岛的其它地方,己落入苏联军队的 “口袋”,英国也就不再有奢望了。

联合国问题第三个问题,讨论联合国问题,这也是罗斯福最看重的。

一战结束的时候,美国时任总统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就提出设立国际联合会(简称国联)的建议,也写进了《凡尔赛和约》,但《凡尔赛和约》却没在美国参议院通过。

美国作为提议设立国联的国家,却没有加入,使国联丧失了成立逻辑和支持力量。

当时的英、法、日、意等强国一心想扩张自己的势力,趁机大捞一把,对国联的规则不放在眼里,造成国联形同虚设,在处理国际纠纷、阻止侵略行为上基本没起作用。

罗斯福关于成立联合国的设想,一开始苏联不愿意参加。

但是,罗斯福认为没有苏联参加的联合国,不够“高大上”,而且苏联在国际规则体系外就不好控制它。

所以为了让苏联参加,罗斯福作了妥协和让步。

本来按照罗斯福“西警察”设想,美苏英中西国成为常任理事国,但英国、苏联以中国没有资格为由加以反对。

罗斯福为了让英国“闭嘴”,便采取了一个妥协办法,同意邱吉尔提出的法国方案,最后苏联也不坚持反对意见,最终确定美苏英中法五国成为常任理事国。

讨论安理会投票机制时,安理会15个成员国,其中10个由选举产生,美苏英法中5个常任理事国,不需要选举。

罗斯福提议,安理会决定的事项, 15个成员国,9个同意票算通过,但苏联人坚决不同意,他担心这样投票自己会输。

不知道为什么苏联人会心虚?

罗斯福只好改规则,改成常任理事国一票否决权,程序性事项,还是9同意票算能过,非程序事项实行“大国一致”原则,即:同意票必须达到9票,不得有常任理事国的反对票。

接下来讨论的是联合国席位问题,苏联又提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要求,在英国殖民体系下的国家有6个席位,除英国外,另外5个是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联邦和印度,这不公平,我们苏联是16个加盟共和国,也要算成16个独立席位。

美国人说,这不是瞎胡闹吗?

你加盟共和国不就是省吗?

按你们的逻辑,我们48个州难道也要分别加入?

美国、苏联双方就此吵起来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吵完架后,斯大林又私下对罗斯福说,16个加盟共和国都加入,确实不合适,但英联邦那么多些国家都加入了,我们这么大个国家一个席位实在说不过去,我们降到最低要求,让乌克兰、白俄罗斯有单独的席位。

其实,苏联人又心虚了,作出了一个极不明智的决定。

因为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西部是从波兰抢来的,让它俩加入联合国,反而为两个地方在以后萌生强烈的分离主义埋下了隐患。

面对苏联这个要求,美国一首持反对意见。

但有意思的是,在会谈中丘吉尔突然改变立场,主动替乌克兰、白俄罗斯发声,他说:“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战争中做出了巨大牺牲,给两票合情合理,没什么问题呀!”

智谋超群的丘吉尔 “醉翁之意不在酒”——另有所图:一则因为英联邦有那么多国家加入,这样可以避免使英国成为众矢之的;二则借机改变英国在美、苏联面前的弱势地位,提高话语权;三则不排除为苏联人“挖坑”,苏联看似得到了多占席位的便宜,实际上变相承认了乌克兰、白俄罗斯的相对独立地位。

联合国的问题这样基本谈妥了。

远东问题最后谈的一个问题,美国请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消灭日本关东军。

前三件事是美英苏三方公开谈的,这件事却是罗斯福、斯大林秘密进行的。

在1943年的时候,当时美国人的想法是,支援中国战争,太平洋战争由美国打,亚洲战场上由中国打。

为此,美国把中国列为西大国之一,邀请中国参加开罗会议。

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一起商量对日战争,商讨战后世界局势。

这也是蒋介石一生的高光时刻。

谁知道一场豫桂湘大溃败,让国民党政府现了原形,这场败仗在当时盟国军队的节节胜利中,显得尤为刺眼。

很快,美国就转为支持苏联对日作战。

会前罗斯福收到的战略情报局报告说,日本己经制定了本土决战计划,企图凭借其强大的陆军,在日本本土和中国东北进行阻击战,把战争无限期地拖下去。

而且,从中国提供的情况看,关东军是一支独立的、装备精良的精锐部队,可能会凭借东北的资源和工业负隅顽抗。

当时,美国的原子弹还没生产出来,为避免对日作战陷于长期的消耗战,美、中都迫切需要苏联出兵远东,消灭日本关东军。

斯大林看准了拿捏美中的时机,趁机提出了一大堆利益条件:第一条,苏联要拿回日俄战争中失去的一半库页岛、全部的千岛群岛。

第二条,苏联要拿回日俄战争前在中国的全部权益,包括铁路和大连、旅顺的租借权。

第三条,中国要承认外蒙古的独立。

对于斯大林提出的要求,罗斯福基本上都同意了。

只是在细节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苏联使用大连港问题,建议让大连成为某种形式的国际委员会管理下的自由港。

对于苏联使用中长铁路问题,罗斯福提出租借或中俄共同管理两种方法。

斯大林回答,不反对将大连变为国际自由港,但旅顺口要作为苏联的海军基地,其他问题也没有什么可谈的了。

由于苏联所要求的出兵条件,涉及中国的主权,苏军对日本关东军作战是在中国领土,必须征得中国政府的同意。

对于需征得中国同意这个问题,罗斯福只是说,还没有机会与蒋介石会谈。

斯大林也认为,现在没有必要同中国人去讲。

这样,罗斯福和斯大林在谈笑间便达成了损害中国主权的秘密交易。

接下来罗斯福和斯大林对朝鲜问题进行了讨论,双方商定,日本投降后由美、苏、中、英西国对朝鲜实行托管,但对具体托管事项却没有明确。

最后,双方所谈论的是关于中国国内政治问题。

罗斯福担心的是,战后苏联利用出兵对日作战之机,支持中共在东北和华北建立由中共控制的政权,中国蒋介石政府也有此担心。

因此,罗斯福己提前安排美国驻苏联大使哈里曼,探听苏方的态度,从哈里曼反馈的信息看,苏方认为现在延安的共产党不是真正的共产党,苏联政府没有意愿援助,苏联也不希望中国出现内战。

这次会晤,罗斯福需要亲自证实斯大林的真实态度。

斯大林表示,中国蒋介石政府可以继续保持下去,苏联不支持用革命的办法推翻现政权。

罗斯福接着对斯大林说,美国也无意帮助蒋介石消灭共产党,我们的方针是促使国共合作。

魏德迈(中国战区美军总司令)和赫尔利(美国驻中国大使)正在促成这个事。

斯大林说,既然他们有一条抗日统一战线,国共应该搞到一块去,为了抗日这个目的,蒋介石应担任领导。

按照罗斯福、斯大林的意愿,美苏双方对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政治条件又作了修改,最终形成了《雅尔塔协定》。

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于2月11日在该协定上签字。

协定全文如下:“苏、美、英三大国领袖同意,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的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本作战,其条件为:1、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

2、由日本 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须予恢复,即:(甲)库页岛南部及附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乙)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也须予恢复;(丙)对担任通往大连之出路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经谅解,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

3、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经谅解,有关外蒙古及上述港口铁路的协定尚需征得蒋介石的同意。

根据斯大林元帅的提议,美国总统将采取步骤以取得该项同意。

三大国首脑同意,苏联的这些要求须在日本被击溃后,毫无问题地予以实现。

苏联方面表示准备和中国国民政府签订一项苏中友好同盟协定,俾以其武力帮助中国达成自日本枷锁下解放中国之目的。

美英苏三国在会后发表的《雅尔塔公告》对远东问题只字未提,关于远东问题的雅尔塔协议,是美苏私下秘密协商的,美苏商定先不要告诉中国,不光明正大。

见鬼的是,中国是战胜国,是抗击日本侵略最主要的国家,在抗日中做出了重大牺牲,罗斯福却罔顾道义,把中国部分领土主权作为筹码送给苏联,根本没征得中国政府的同意。

实际上把中国当成了美苏谈判桌上的“菜肴”。

在雅尔塔会议上,几乎所有讨论的问题都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唯独在苏联对日参战的政治条件上,罗斯福几乎毫不保留地满足了斯大林的要求。

所谓“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须予恢复”,实际上是恢复沙俄在19世纪末的全部侵华特权。

这些特权,有的是被日本夺走的,有的是苏联主动宣布放弃的(苏联政府在第一次对华宣言中己宣布放弃旧条约),还有的是苏联己经卖掉的(1935年苏联将中东铁路出售给“满洲国”),竟然要统统予以恢复,岂有此理!

这与《开罗宣言》相悖,《开罗宣言》明确宣布满洲地区收归中国领土。

愤怒!

除了愤怒还是愤怒!

一战、二战,中国都是战胜国,但一次次地成为帝国主义的交换筹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也只能是愤怒。

此时中国缺两个字:实力。

关于远东问题的协议,英国没有参与会谈,但与美国一起默许出卖中国。

丘吉尔看到远东问题协定的文件时,他毫不犹豫地签了字。

后来,丘吉尔极力撇清关系,一再表白“完全是美国在远东问题上向苏联让步,由此带来的责难与自己无关”。

实际上,老谋深算的丘吉尔明白,只要苏联能占旅顺港,英国就能继续占着香港。

历史老人告诉我们,便宜的东西往往是最贵的。

在雅尔塔会议中,中美两国请苏联出兵,帮助中国收复领土,苏联趁机“狮子大开口”,得到了一连串的利益。

外蒙古+旅大港+中长铁路,可谓是雅尔塔协议给中国脖子上套的一个锁链,这条锁链是美国、苏联联手给中国套上的,苏联得到了实际利益,美国势力也有了留在中国的堂而皇之理由。

这条锁链一天不砸碎,中国不要说保持主权完整,连国家安全都没有保证。

为了纠正雅尔塔体系对中国的不公,后世的中国人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抗美援朝、中苏分道扬镳皆与此相关。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

冀ICP备202301097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