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小说> 小说推荐> 做成功家长

>

做成功家长

张振鹏著

本文标签:

《做成功家长》,是作者大大“张振鹏”近日来异常火爆的一部高分佳作,故事里的主要描写对象是李天威廉·詹姆斯。小说精彩内容概述:家庭教育是每一位家长必须面对的问题,是每一个家庭的大事,也是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大事。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幸福快乐,能够学已上架所成。当今时代也已经成为一个教育孩子成才、成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的时代。...

来源:qywx   主角: 李天威廉·詹姆斯   更新: 2024-08-02 21:19:34

在线阅读

【扫一扫】手机随心读

  • 读书简介

小说推荐《做成功家长》,是小编非常喜欢的一篇小说推荐,代表人物分别是李天威廉·詹姆斯,作者“张振鹏”精心编著的一部言情作品,作品无广告版简介:比如,孩子一般在9个月左右的时候就能用双膝支撑着自己俯卧向前爬行,爬行会对婴儿的运动功能、视觉、听觉以及触觉功能等方面的发育,都有较大促进作用。因此,家长应该在孩子六七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尽量设法为他创造爬的机会。可以在孩子面前放一两件玩具或做出伸手抱他的姿势来吸引他爬行。再比如,孩子会在一岁半左右进...

实施正确的早期教育




一位著名心理学家指出:在刚满2岁时,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但是如果天才得不到有效培养,在5~6岁时,孩子的天才能力就会逐渐退化。对孩子实施早期教育是必需的,而且非常迫切。

实际上,从2~5岁这个期间,孩子精神的倾向性就已经基本形成。幼儿时期所形成的性格和心灵特征将会在孩子的内心留下深刻烙印,就像留在胶片上的影像一样难以磨灭、根深蒂固、难以改变,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一 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是指对从出生到进入小学以前这段时期的孩子进行一定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也就是在孩子发展的适当时期内,给他提供恰如其分的刺激,以加速他的先天潜能变为现实的能力。

所谓“适当时期”,是指按照儿童智力发展规律,在有发展可能性的年龄进行。比如,孩子一般在9个月左右的时候就能用双膝支撑着自己俯卧向前爬行,爬行会对婴儿的运动功能、视觉、听觉以及触觉功能等方面的发育,都有较大促进作用。因此,家长应该在孩子六七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尽量设法为他创造爬的机会。可以在孩子面前放一两件玩具或做出伸手抱他的姿势来吸引他爬行。

再比如,孩子会在一岁半左右进入语言快速发展时期,家长可以在他一岁零两三个月时,就教他复述简单的句子,与他作发音游戏,带孩子边看画片边讲故事。其实,这些看起来很平常的做法,就是在对孩子施行早期教育。

犹太著名教育学家巴维曾说,人一生的教育再也没有比婴儿期更为重要的时期了,我们应该千方百计地让孩子的头脑和身体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开发。巴维的一句话说出了早期教育在孩子一生中的重要性。

在某种程度上,早期教育关系到孩子的未来成长,对孩子的一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决定着孩子未来的成功。所以,家长一定要把握好对孩子正确的早期教育。

1、早期教育影响孩子一生

随着人们对脑科学的不断研究,早期教育这一概念也被提了出来。实践证明,早期教育对一个人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因为强调早期教育符合人类大脑智力发育的特点。

人脑生理学研究表明,人脑的发育是惊人的。新生儿的脑重只相当于成人脑重的1/3,3岁时,人脑神经细胞的发育已完成了70%~80%,到六七岁时,他的重量已接近成人。如果在幼儿大脑发育的最快时期,也就是1~3岁时,没能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早期教育,没有对大脑的潜能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那么,这种损失将是永久的,即使以后再花费再大的代价进行教育,也是无法弥补回来的,因为失去了最佳的开发培养的时机。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若以17岁达到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其余是以后达到的。”由此可见,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

有关专家指出,实施早期教育有重大意义。早期教育可以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开发智力;早期教育能对小儿心理发展产生良好影响,尤其在刚出生的几年,正常的社会环境和教育能使小儿的早期生活得到丰富多彩的训练,从而使孩子的情绪、情感、社群活动、语言反应、脑力思维等心理活动受到良好的影响;现代社会需要众多身心健康、有社会主义觉悟、有现代科学文化技术知识的专门人才,早期教育就是早出人才、多出人才的一个重要步骤,对社会的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1)不当的早期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婴幼儿时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即接受教育和发展智力的最佳时期。如果某种能力婴儿期没有学到的话,以后再想学是比较困难的。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实验,他从孤儿院里挑选了一批新生儿,然后把他们置于一间暗室,只给他们机械式的援助以保证存活,而不给他们任何社会刺激。实验发现,开始这些被试者在生理上和正常婴儿差不多,但随后他们的机能逐渐退化,直至痴愚地步。后来,这项实验遭到了社会舆论的谴责,不得不停止。但遗憾的是,被试的孩子中只有少数恢复了正常,大多数虽然经多方的努力,仍没恢复人类的天性,造成了终生痴傻。

有家长可能对上面的实验有所怀疑,因为毕竟是实验。但是,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鲜活的真实案例。

1941年,美国的两位教授向社会披露了一个有关从出生后即被抛弃而由狼养育成活的少女成长的经历。

在印度民间,经常有抛弃女婴的习惯,卡玛拉就是出生后让其家长抛弃的。幸运的是,被抛弃后,她虽被狼叼走,却没有被狼吃掉,而是被狼所收养,成为了“狼孩”。

当这个小“狼孩”被人救出狼穴时,根据测量评定,她已经8岁了,但当时她的智力仅相当于6个月婴儿。由于出生后一直和狼在一起生活,她们的胸、肩和头部均长满了浓密的长毛;不会站立行走;和狼一样用四肢爬行;并且奔跑的速度很快;几乎与狼近似双眼的视力;在夜间黑暗环境中看得十分清楚,但白天较差,因为已经适应了黑暗的环境;嗅觉也较人类灵敏;饮食习惯和狼几乎一样。

这个既不幸又幸运的女孩卡玛拉被人救出后,被送到米多纳普鲁孤儿院,选择优秀的专业人员,专门对她进行正常人类的教养。卡玛拉经过一年多的艰难训练方可以站立起来走路;用4年时间的耐心教育,她才记住了6个英语单词;7年后也只学会说45个单词;第9年因病而死去,但此时,她的智力还不及三四岁的正常孩子。

“狼孩”的悲惨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智力开发必须在早期进行,一旦失去了早期教育的时机将永远无法挽回。幼年时期的教育与环境对孩子将来智能的发展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创造良好的早期教育环境,对于培养孩子身心健康、良好的品德以及才能是至关重要的。?

相反,如果一个人早年接受了正常的教育,即使脱离了人类的正常生活,对智力水平的影响也不会太大。日本曾有一位名叫横井庄一的军人,因战争流落到了远离人类的原始森林中,他在与世人隔绝的环境中生活了28年之久。尽管横井庄一的生活环境与动物没有两样,几乎没有与任何人类接触的机会。但是由于其幼年时接受了正常的儿童教育,当他再次回到人间后很快又恢复了人类的正常生活。除了对社会的了解落后之外,其智力并没有明显的改变。

(2)正确的早期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世间伟大的人为什么这么少,其原因是他们的童年教育被忽视了。”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接受到早期教育,一般是很难在事业上成功的。

古今中外,许多伟人、名人、成功人士之所以取得的很大的成就,很大原因就是在家长对他们的早期教育。

卡尔·威特是德国的著名的法学家,但他在刚出生时却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不过,他的父亲却对他满怀信心。

在他刚会辨别事物时,父亲就教他说话,稍大一些,父母就抱着他去识别饭桌上的餐具、食物,以及身体的各个部位、室内摆设的物品名称等;当他稍微能听懂说话时,父母就给他讲故事;从3岁起父亲开始教他认字,而且每天带他出去散步,并随时教他有关动物、植物,以及数学、物理、化学等多方面的知识;6岁时教他学外国语;8岁时能自由地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和希腊语6种语言;9岁时就考上了莱比锡大学;在他未满14岁时,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时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

1818年,他的父亲把对威特的教育写成《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这本书是德国著名的早期教育的典范,也是世界上最早论述早期教育的文献之一。

卡尔·威特的成功,归功于在幼儿时期接受的良好的教育。虽然像卡尔·威特这样的早年成才的人是少数,但这些事实也足以说明,对幼儿进行智力开发,对其进行早期教育的巨大作用,以及早期教育对日后智力发展的影响是可以肯定的。

19世纪,美国哈佛大学的少年大学生阿道夫·巴尔,他父亲对他和他的姐妹进行了早期教育,他们三人分别在15岁、14岁和12岁上了大学。还有一些名人,如德国诗人歌德,8岁时已能用5种语言阅读和书写;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6岁在演奏会上担任主演;英国哲学、经济学、逻辑学家约翰·斯图尔特·穆勒3岁开始学希腊语,四五岁时能阅读希腊语名著《伊索寓言》、《远征记》和柏拉图的《对话篇》。

当然,我国每年也有众多杰出少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深造。近30年来,科大少年班共毕业学生近1600人,其中85%以上在毕业当年考取国内外研究生。少年班校友中有IEEE Fellow、马普学会会员、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学位获得者、最小碳纳米管的发现者、微软全球副总裁、新加坡李光耀顶尖科研奖、美国Sloan 研究奖、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等众多奖项得主。这些人才无疑都是早期教育的受益者。

其实,作为家长,既不能要求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如此杰出的人物,也不能轻视早期教育的作用,即使不能培养成神童,也应尽量让孩子的智力获得充分的发展。

2、把握正确的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孩子应该更重要。国内某早期教育中心的一项“科学育儿调查表”统计结果显示,99%的家长对早期教育一窍不通,只有1%的家长对早期教育理解的似是而非。这虽然是一个不完全统计的数字,但至少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家长对早期教育的认识。

那国外的早期教育情况是怎样的呢?或许,中国的家长能从中获得些许的启发和感悟。

(1)关注国外的早期教育

国外的早期教育进行得非常早,也很成功。相信以下国家的早期教育会给家长以思考。

美国:教育从生命第一天开始。创办“从出生到3岁”培训班,其中,在1981年密苏里州教育部创办的“父母作为老师”(PAT)的项目最为著名。目前,该组织已将它们的项目推广至全美47个州,培训了8000名“父母辅导者”。这些工作人员主要是每月对每一个家庭进行一小时的家访。

美国的另一项以家庭为基础的父母教育计划,称作HAPPY计划: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指导计划。该计划得到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支持。HAPPY计划直接把培训带入家庭,计划中的母亲们每周受到一次访问,每隔一周参加一次与其他父母们的集会。

美国的幼儿早期教育是很早就让孩子去尝试很多东西,注重对孩子的自尊、自信、自立意识和自主性的培养。另外,还培养孩子平等竞争的意识、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培养孩子宽和容众的协作精神,锻炼幼儿的社交能力,使孩子具有处变不惊的心态和强大的社会应变能力。

日本:全社会总动员,人人关心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科技迅速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了重要的优势地位。有关资料分析,这与日本比较重视早期教育有关。日本是个把学生摆在第一位的社会,整个社会都围绕着孩子想办法。

在日本约有50种月刊是专门为学龄前儿童的家长办的,内容是专门谈如何进行学龄前的教育。在全国各地的书店都可以买到如何教育孩子的指导手册。在家里,孩子的学习条件好,有自己的书桌,文具用具齐全。母亲为孩子服务,同时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日本女孩在婚后,特别是有了孩子之后,大部分不再工作,而是专职培养孩子,母子的关系非常亲密。日本的这些孩子的母亲们是日本教育制度的代理人,没有他们,日本的早期教育的成功是不可能的。在日本的许多地方都有规定,如果学生的家长不出席参加家长与教师的联合会议就会被罚款。当孩子出生不久,母亲就为他们拟定了科目培训计划。计划表中包括游戏、唱歌、体育锻炼和舞蹈。

有统计分析,日本80%的儿童接受早期教育,为日后的学校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新西兰:教育从出生开始。1972年开始从事婴儿成长跟踪。1993年启动了3岁前婴儿发展与教育的国家计划——“普卢凯特计划”。新西兰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报告中指出:“教育必须从出生开始。”目前,新西兰已经有82%的3~4岁的儿童加入了早期儿童教育计划。

秘鲁:建立“娃娃之家”。建立了3岁前的“娃娃之家”工程,专门对3岁前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

加纳:教育儿童不能等待。加纳有一个以《儿童不能等待》为题的0~6岁儿童发展计划,对该阶段的孩子进行系统的教育。该计划已经被列入国家行动计划。

以色列:幼儿教育系统最为完善。1986年,在以色列,所有6岁儿童中接受学前教育的达97%,这一比例在世界山名列前茅。1993~1994年,在以色列接受早期教育的儿童人数高达32万,年龄在2~6岁之间,占适龄儿童的90%以上。国际教育计划学院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所作的比较研究中指出,以色列的幼儿教育系统最为完善。

一位以色列母亲曾说:“中国父母都活在一种左右摇摆的矛盾心态中,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为大富翁,却又似乎害怕孩子过早地沉迷于金钱——就好像,既希望孩子将来能有个幸福的家庭,却又害怕孩子现在会早恋一样。这是一种典型的叶公好龙——犹太人用敲击金币的声音迎接孩子的出世,赚钱是他们人生的终极目标,至于教育、学习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中国的父母,哪怕心中憧憬无比,但却从来不肯挑明这个话题。这句话很难说吗?其实只是简单的一句:‘孩子,我想当一个富豪的妈妈……’”

……

(2)。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做家长的当然都明白这一点。但是,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缺乏认识,仅仅滞留在物质的满足、环境的极端贵族化、行为的“无为而治”上,在家长这种万娇千宠的疼爱中,孩子的人生旅程开始渐渐延伸,但他的黄金发育期却被家长无情地断送了。

早期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深远,这也是家长和社会重视早期教育的重要原因。如果把幼儿比喻成一棵树,那么情感、意志、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就仿佛是这棵树的根系。假若一棵树的根系不顽强、不健全,不能和谐地在“社会”沃土中茁壮成长,这棵树就很难顶天立地,成为栋梁。?

所以,每一位家长都应该明白:孩子生来都是天才,在他们求知的岁月里,最初的教育是终身受益的,家长不要用错误的方法扼杀他们的天才。只有真正掌握了如何教育孩子,对孩子把握了正确的早期教育,孩子才会有成功的机会。

那么,家长应该在哪些方面呢?

建议一:积极发展婴幼儿的感知觉。

家长要让孩子多看、多听、多摸,使孩子的多种感官在颜色、玩具、音乐、周围环境的事物中得到积极有效的练习。

建议二:尽早教孩子学会说话。

尽早教孩子学会说话,实际上是需要家长要及早与婴儿说话,要促进孩子语言的发展,把语言交往与周围事物的认识结合起来。因为语言是人们接受知识的主要工具,学习语言能增强孩子的记忆,能锻炼发音器官。

从孩子三四个月大的时候开始,家长就应该让他咿呀学语,孩子稍大一点后,就可以教他识别周围的人和事物。先教他叫出名字,比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房子、花等,然后可以将这人和物写成卡片给他辨别,孩子很快就可以把他们联系起来,既有兴趣,又有助于记忆。

建议三:培养幼儿形成初步的概念并训练初步的数学运算。

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一定不要忽视对孩子初步概念和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研究表明3~7岁的儿童计数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顺序,依次为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物体总数、实物加减、数的组成。所以,训练幼儿时应该采取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进度,千万不要操之过急。

建议四: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和意志。

孩子基本的生活习惯、独立的生活能力以及意志也是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家长应该明白,凡是孩子自己应该做的事,都让孩子自己学做,比如,起床后穿衣、洗脸、刷牙、大小便、进食,都应该按规定的时间和次序去执行。这样,在生活上才能养成规律性,有助于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独立生活能力。

当婴儿在初步学会用手拿东西及独立行走后,随着语言与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出愿意自我服务的独立自主倾向。这时,家长应从旁边给予具体帮助和鼓励,然后提高要求,并适当设置一定的困难,使孩子学习做出一些努力去克服困难,坚持完成某项任务或活动,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不怕困难的精神,建立和发展自信心、自制力,锻炼他的顽强的意志。

建议五:注意生活中对孩子的点滴影响。

其实,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进行的,生活时时刻刻是教育,以天地为课堂,以万物为教材。早期教育并不是某种特定的形式和内容,在家庭里,家长的一言一行,甚至爱好打扮等,对孩子都是一种全景式的教育。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请从对自身的约束和发展做起,千万不要忽视孩子稚嫩的心。

早期教育专家指出,各行各业都要培训上岗,唯独妈妈不用,以为无师自通,这是一个误区。她说:“推进世界前进的手,其实就是摇篮的手。母亲的素质,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素质。孩子所求的其实并不多,他仅仅需要的是爱,是被别人关注、欣赏、赞美,很多母亲并不知道在孩子眼里,最贵的玩具还抵不上母亲温柔的一个微笑,轻轻的抚摸。”所以,还是请家长注意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点滴影响。

二 早期教育的重要环节

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孩子的智能并非固定不变。现在人们已不再为儿童的智能束手无策,因为它可以透过适当的培养来改进。人们对天才的观念也已经有所改变,因为天才实际上是教育的结果,尤其是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的重要环节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孩子的智力潜能,要知道早期教育不是在发掘天才,而是在促进孩子智力潜能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发现和培养,这关系到孩子一生的综合发展。

1、激发孩子的智力潜能

早期教育是开发儿童智力潜能的必要方式之一,早期教育让孩子更容易成功。但很少有家长知道,儿童的智力潜能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递减,教育得越晚,儿童与生俱来的潜能就发挥得越少,这也是世界公认的“天赋递减规律”。

就像一棵橡树,在能够充分地生长的前提下,它可以长到30米,那么,30米的高度就是橡树的生长潜能。但实际上,却很少有橡树能长到30米,大多数橡树只能长到12~15米,如果生长环境不好的话,也就只能长到6~9米;但如果肥料充足,再加上精心培育,则可以长到18~21米,甚至是24~26米。

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孩子的天资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可以具有100分的能力,那么100分就是这个孩子的潜能。假如孩子是在放任不管的情况下长大的,那他的能力可能会只有40分,甚至是30分,因为他只发挥出了一小部分潜能;如果对他进行适当的教育,他的能力就可以达到60~70分,甚至是80分。有关教育专家研究表明,如果从5岁开始对孩子教育,即使非常理想的教育的话,将来他也只能具有80分的能力;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他也就只能具有60分的能力。

孩子的各种能力有着不同的发展期,而且各个发展期是基本不变的。虽然某些能力的发展期可能很长,而另一些能力的发展期则很短。如果一切能力不在发展期内得到发展,就永远不会再有发展。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脑细胞数量达140亿个之多,人的大脑有着巨大的潜能,据专家们得出的结论,人们目前只能使用自己脑细胞数量的百分之几,就是说,还有90%以上的脑细胞没有用上。开发人的大脑,激活人的大脑潜能,是一项战略性的任务。对于家长来说,掌握孩子智力潜能的发展关键期,不断发掘和激发孩子的智力潜能是非常必要的,要用心去钻研发掘和激发孩子智力潜能的有效方法。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综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语言的、逻辑的、空间的、音乐的、数学的、身体的和内省的。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学习风格,有些人语言比较敏感,有些人触觉比较灵敏,而有些人则在视觉反应方面表现得异常敏锐。

由此,他提出了人的“多元化智能理论”,即一个人的智力是一组能力,至少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即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个人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人际智能。

尽管每个孩子都有无穷的潜能,但是每个孩子的潜能却是有差异的,或者说所能达到的高度是有差异的,特别是在某些特殊才能上更是如此。只有那些特别突出的智能,才代表孩子的潜能。所以,家长应该创造条件,让孩子的这种智力潜能发挥出来。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陶曼博士长期从事低能儿童的智能教育工作,这也让他产生了一个想法:低能儿童通过训练可以变成正常儿童,那智力正常与智力超常的儿童又有多少潜能可以发掘和激发呢?

于是,陶曼博士精心研究出一套大脑信息强化刺激教育法,这是一种全新的儿童教育法,它的原理是运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一切感觉渠道,来刺激大脑细胞的分裂、增殖和成长,以达到开发智力潜能的目的。

随后,陶曼博士精心挑选了几个智商正常的2岁~3岁孩子,作为这种教育方法的首批接受试验者。陶曼博士同时要求这些孩子的家长也要懂得强化刺激教育法的意义及实施方法。教育方法是这样的:放弃正规语言训练,而是用各种最浅显又能为孩子接受的符号来代替语言,这些符号既包括点、线和组合以及各种简单图案,也包括各种立体模型。

在孩子对这些符号有了简单的概念后,陶曼博士为他们开设了算术、语文、外语、音乐、美术、体操等课程。孩子们没有教科书,而是使用的是陶曼博士的自制卡片。几个月后,卡片的制作工作由父母负责。而此时,家长已经能够熟练地掌握并运用陶曼教育法了。

虽然卡片制作的工作量非常大,让很多家长都叫苦不迭,但是,这种教育方法的效果却是令人吃惊的:

2岁的女孩艾娜可以顺利地讲解《尼尔斯骑鹅旅行记》;3岁的皮埃尔成了当地一家私人电脑公司的软件程序员;4岁的女孩苏珊娜通晓了四国语言;5岁的男孩马丁已经不满足于母亲的教育进度,他的知识比母亲更丰富,经常自己一个人去图书馆借书,以至于让图书馆管理员认为他一直是为母亲借书。马丁的日语水平让人无法相信他没有去过日本。更令人称奇的是,马丁邻居家的几个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常常来找马丁给他们讲解不懂的问题。

不可否认,陶曼博士的大脑信息强化刺激教育法的效果非常惊人的,值得家长借鉴。这种教育方法从侧面说明了孩子具有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家长如何去开发。其实,儿童的记忆和智力水平在儿童时期已具备巨大的潜能,只是没有被开发出来。每个人大脑的重量没有太大差别,大脑的结构同样也没有太大差别。很多科学家研究表明,天才人物的脑结构与一般人电脑结构没有什么重大的不同。

所以,只要是正常发育的孩子,都可以从大脑中开发出巨大的聪明才智。如果家长都能够带着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就会发现自己也拥有一个天才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汉特在《智能和经验》一书中,详细讨论了启发孩子潜能的重要性。他说:“孩子在贫乏的环境下生活愈久,智能发展愈差,潜能受障蔽的情况愈严重。反之,生活环境愈多变化性和挑战性,对潜能的发展愈有帮助。”

潜能的力量是巨大的,孩子的智力潜能一旦被发掘并激发,必将会照耀孩子成功的一生。另外,家长要明白,主动、自觉地激发孩子的潜能与不激发的结果是绝不一样的。有资料表明,在0~3岁能得到科学育儿开发,能增智30%左右。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才能有效激发孩子的智力潜能呢?

建议一:注意细心观察孩子潜能的闪光之处。

作为家长,一定不要紧盯着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不放,因为这样会让孩子产生处处不如人的错觉,让他的自信心大打折扣。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更多地用心、细心地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甚至是喜好憎恶,善于用爱的眼睛发现孩子的长处。

如果孩子特别爱说话,可能他的人际沟通的潜能比较强;如果孩子视觉空间感觉比较好,特别喜欢艺术设计,那他的视觉潜能可能就比较好;尽管孩子可能不喜欢绘画,但他对音乐情有独钟,这就表明孩子的音乐潜能比较高……家长要善于把孩子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汇聚在一起,找出孩子的潜能闪光点,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引孩子发挥他的智力潜能。

另外需要家长注意,观察孩子潜能的闪光点也需要家长抓住教育的最佳期。从孩子成长发育整个过程来说,婴幼儿时期是孩子大脑发育的最佳期,小学阶段是孩子心理和思想发展和形成的最佳期,也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文化知识的最佳期,家长都应该善于细心观察孩子在这些“最佳期”的潜能闪光点。???

建议二:激发孩子的潜能需要一个理性过程。

细心观察孩子潜能的闪光点只是迈出了通向成功激发孩子潜能的第一步,而不是真正的硕果。针对孩子潜能闪光点,家长还应该不失时机地制造机会,给孩子充分展现和锻炼自己的空间。比如,给孩子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必要时,要懂得借助各种道具、游戏、活动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让孩子亲自去体验,去实施,不断地丰富他的经验,树立他的信心。

家长应该明白,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一个储备的阶段,只有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才可能发生“质”的飞跃,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孩子的潜能开发也不例外,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积累与储备。所以,家长一定要耐心等待,千万不要急于求成,给孩子一定的成长时间。比如,孩子喜欢弹钢琴,家长就需要开发他的音乐潜能,但是就算孩子喜欢弹,也需要一个过程。即便是一遍两遍不成,三遍四遍进展还不大,家长都不要急躁,不要嫌孩子学得慢、动作慢等,也不要用“笨”、“不是这块料”等给孩子定性,要给他时间去体味,去领会……这样才有利于孩子潜能的发挥。

另外,这个过程还需要家长的赏识。要及时肯定、鼓励和赞许孩子,因为他需要家长给他以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

建议三:家长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自身素质主要是思想素质。如果家长的思想丰富,有远见卓识,就能为孩子设立正确的发展方面与目标,并能付诸实施。家长的思想观点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在孩子身上留下家长思想的印记。

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就需要不断学习新东西。在今天这个高度发达的社会,家长只有不断地学习,与孩子更好地沟通,全面把握自己孩子的发展脉搏,这样才能逐步开发孩子智力与非智力方面的潜能,才能指导孩子步向成人成才的轨道。

建议四:不要过度“激发”孩子的智力潜能。

激发孩子的潜能是必要的,但是,一定不要过度“激发”孩子的潜能。现在,很多孩子不满周岁就开始学习英语,才上幼儿园就忙着参加各类培训补习班,低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开始筹备各类学科竞赛……这就是家长以求早早挖掘孩子潜能的种种表象。

有一位年轻妈妈这样无奈地说:“我的孩子虽然只有20个月大,但我身边不少同事的小孩才上幼儿园,家长就带着孩子去上各类补习班。看到身边家长都这么‘努力’,我也考虑要不要使用相同的办法。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现在,我也想让孩子各种培训来挖掘孩子的潜能。”

应该说,可以理解家长的这种做法,因为他不希望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但专家提醒家长,儿童早期潜能开发不等于从幼儿时期就让孩子学这学那,挖掘孩子潜能不要过度,更不能让孩子“累”倒在起跑线上。虽然孩子的早期经验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但是真正的早期教育应从儿童的心理出发,这同时也是培养习惯教养的重要时机。

也有专家指出,当人们为超前教育的成果而欣喜和得意时,却导致孩子的认知发展以情感、社会性发展为代价,孩子某一方面的发展以其多方面的发展为代价,孩子的眼前发展以长远发展为代价。这样一种以长远发展为代价的提前发展是不值得的。

2、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做好的老师。”是的,如果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产生了兴趣或爱好,就会激发起积极而强烈的渴望,就会有热情地投入其中的感情倾向,从而发挥出自己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正是因为如此,俄国科学家涅斯米扬诺夫说:“没有强烈入迷的兴趣,就没有科学家。兴趣是科学发现最好的引路人。”

实际上,一个人成功的秘密就在于有强烈的兴趣和爱好,以及由此产生的无限热情。有人说,兴趣是追求目标的重要动力。纵观古今中外的诸多伟大的革命家、科学家和发明家等成功人士,他们之所以能取得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具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当年,我国著名科学家陈景润在研究歌德巴赫猜想时,无情的疾病正侵蚀着他的身体,但是,强烈的兴趣让他忍受着疾病的折磨,为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歌德巴赫猜想而努力。

大发明家爱迪生几乎每天都在他的实验室里辛苦工作18个小时,甚至连吃饭、睡觉都是在实验室里。即使这样,他也从来没有认为自己辛苦。他说:“我一生中从未做过一天的工作,我每天其乐无穷。”

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就我记得的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正是青年时代的兴趣对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起了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兴趣爱好对一个人的成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大凡成功的人一般都是兴趣爱好广泛的人。

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他出生在法国南部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法布尔小时候,就对大自然里发生的事情特别感兴趣,特别好奇。不论是水里的游鱼、空中的飞鸟、花丛中的蝴蝶……他总喜欢给自己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比如,“鱼儿睡不睡觉?鸟儿长不长牙齿?蝴蝶为什么这样漂亮?”……有时候,他的问题连大人们也回答不出来。于是,他时常留心观察飞禽和昆虫,自己寻找答案。

一个深秋的夜晚,法布尔睡在祖母身边。突然,他听见房屋背后的荒草滩里响起一阵“唧唧唧”的虫鸣声,他挡不住虫鸣的诱惑,悄悄地穿上鞋,开了门,摸黑到草丛中去,想看个究竟。野草划破了他的手,也没有把那只小虫找到。

7岁那年,法布尔到邻村的一所设备非常简陋的小学读书。这所学校只有一间茅草屋,一名教师。幸运的是,老师是一位动物爱好者,饲养了猪、鸡、羊、鸽子、黄莺、蜜蜂,还有一只小刺猬。法布尔在这儿除了功课,还学到了不少小动物方面的知识。

法布尔对动物特别是昆虫的兴趣越来越浓。一天,父亲给他买了一张“动物挂图”和一本寓言集。寓言集里有许多禽兽、小虫的精美插图,法布尔爱不释手,他逐渐痴迷上了对昆虫的研究。

有一回,在大路边,法布尔发现一群蚂蚁在搬运一只死苍蝇。他又被吸引住了,于是就趴在路边,掏出放大镜,一动不动地观察蚂蚁们的行动。还有一次,他为了捕捉一只小虫,喘着气跟着虫子奔跑,为了不损伤虫子的腿或翅膀,他宁愿自己绊一跤。当法布尔看到几只冻僵了的昆虫时,便把它们放进自己的怀里。昆虫慢慢地苏醒了,他特别高兴。法布尔研究昆虫,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1858年,法布尔获得博士学位后,一直从事生物学和昆虫行为学研究,成果卓著。后来,他又完成了《昆虫记》这部伟大的巨著。

法布尔在兴趣的推动下,对未知的动物世界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从而发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依赖于兴趣。”

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本职工作有兴趣,工作的积极性就高,就能发挥他全部才能的80%~90%;如果一个人对工作没有兴趣,工作积极性就低,只能发挥他全部才能的20%~50%。

但是,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不是天生的,而是伴随着人的成长,在后天的环境、教育和实践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家长一定要注重对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相关研究和实践证明,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越早越好。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有效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呢?

建议一:明确兴趣爱好培养的目的和内容。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首先需要家长明确兴趣爱好培养的目的和内容。

目的方面:兴趣爱好的培养必须以孩子为主体,以体验为形式展开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一定要符合孩子通过自身感知器官在具体经验中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规律,让孩子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锻炼意志,激活创造力,培养整体素质,陶冶情操,以促进孩子自主、和谐、全面发展。在兴趣爱好培养过程中,家长要始终清楚,兴趣爱好培养的目的不仅仅是增长知识、培养特长,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自主、和谐、全面的发展。

内容方面:家长需要正确认识兴趣爱好培养的内容。很多家长认为,琴棋书画等特长和与学科有关的才是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可否认,这些都是兴趣培养的重要内容,当然,这类培养对孩子特长的发展和技能的提高所发挥的作用。但促进孩子和谐、全面的发展则需要家长为孩子提供更广泛的活动内容,创造更广阔的活动空间,为孩子以后的委任处世态度服务。所以,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内容也是广泛的。

建议二: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否则可能就会扼杀孩子成才。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知道孩子的兴趣爱好是什么,不愿意承认孩子独特的兴趣与爱好。因为他从来不问孩子喜欢什么,愿意做什么,而是一味地强制孩子做事情。殊不知,这样不但起不到激发孩子兴趣的作用,反而会阻碍了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的追求,有时甚至造成悲剧。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首先学会“尊重孩子”,传统教育倡导的爱,借助于亲子模式,强调的内涵是“关怀”;而现代教育倡导的爱,遵循人本模式,强调的内涵是“尊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创造教育的倡导者,他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举了一个实例:一位母亲,由于儿子把她的金表拆卸坏了,盛怒之下把孩子痛打了一顿。陶先生对她说:“恐怕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掉了。”等那位母亲平静下来,陶行知建议说:“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将金表送到金表店,请求修表匠的同意,让你和孩子站在一旁看他如何修表,这样钟表店就成了课堂,修理费就成了学费……”

实际上,那位母亲在不经意间就把孩子的兴趣也给“枪毙”掉了。现实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家长在“枪毙”自己的“爱迪生”。每一位家长都应该明白,孩子的兴趣与爱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要充分尊重孩子的这笔财富,才能真正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另外,家长也不要限制孩子特有的、积极正面的兴趣爱好。

建议三: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的兴趣爱好。

一般来说,孩子最初的兴趣爱好是由情绪来支配的,如果他想做某件事,他就会去做,如果不想做的话,他就不去做。但是,这时候,如果家长能够以身作则,往往能够对孩子的兴趣爱好起到引导作用。

日本著名文化人类学学者、教育家高桥敷指出,家长不应该指示孩子做什么,而是应该千方百计让孩子想做,启发他想站立、想走路、想写字、想读书,家长自己要起一个拉拉队的作用。

我国著名的乒乓球女子奥运会冠军得主邓亚萍就是在父亲熏陶下对乒乓球产生浓厚兴趣的。邓亚萍的父亲是乒乓球教练,由于父亲的打球、练球,邓亚萍也就迷上了乒乓球。邓亚萍5岁的一天,突然对父亲说:“我要打球。”有点吃惊的父亲把乒乓球拍给了她。从此,邓亚萍每天都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由爸爸送她去训练馆练球。在父亲的支持鼓励下,邓亚萍苦练乒乓球基本功,最终登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成就了事业的辉煌。邓亚萍对乒乓球的兴趣是与父亲的兴趣的影响和引导分不开的。

建议四:带孩子走进大自然。

大自然不仅是孕育人类的摇篮,更是人类获取知识的源泉。家长应该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引导孩子向大自然学习,了解自然环境生态,就能让孩子对自然界产生兴趣。家长要知道,大自然是培养孩子兴趣与爱好的重要课堂。

有教育专家建议: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应该注意从大自然中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兴趣爱好。家长要善于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诱导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给孩子一个思维广阔的环境,让孩子尽情想象。要知道,这个时候孩子的积极性最高,情绪最佳,当然,兴趣也最为浓厚。

当然,家长在利用大自然的情境对孩子的兴趣爱好进行有效刺激和培养的时候,要像一个伟大的具有战略思想的指挥家,要站得高看得远,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发展有一个全局观念。

三 上好传统文化这一课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

从实质上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总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精神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致意于做人。

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人不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珍惜和保护,以至于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被别的国家轻而易举的拿走。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现在又在积极行动把“祭孔大典”作为韩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说孔子是韩国人,还想把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甚至说汉字也是韩国人发明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反思。

当今,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已经基本消失,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孩子、对家长、对所有人来说,都是相当重要。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也是早期教育必不可缺的重要内容。所以,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上好这一课,让孩子多诵读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如《论语》、《孟子》、《老子》、《诗经》、《庄子》等重要的先秦典籍以及《史记》和历代诗、词、文、赋等包含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代文学作品。用圣贤的智慧,先哲的风范,来熏习孩子,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日积月累,孩子茁壮成长是指日可待的。这对于家长自己,也应该是一个虚心学习的过程。

1、给孩子种下孝心种子

古语说,“百善孝为先”,是说“孝”的重要性。有人说,孝行来源于家长对孩子无私的爱。世界上的情感很多,爱也很多,但只有一种爱的付出是本能的、心甘情愿而不求回报的,这就是家长对孩子的爱。这种爱最执着、最真诚、最持久,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最强。

孝心,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让家庭和睦,幸福温馨。有关调查表明,三代同堂的家庭,如果中间一代人孝敬长辈,那孩子一代就会懂得孝敬父母、祖辈。这样,家庭中不仅长幼有序,而且互相关心,互相宽容,就会有一种其乐融融的气氛,对每一个人的身心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这个字一直得到很高的重视,如“孝于亲,所当执”、“首孝悌,次见闻”……这充分说明了“孝”在传统文化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当年,朱自清看到自己父亲的背影时再也抑制不住眼眶中的泪水,潸然泪下;朱德心中不停地叨念着母亲的深恩,后悔自己没能在堂前侍奉;老舍一句“悔啊!”也说出了内心里对父母的一片愧疚之情。这都是对父母孝心的表现。

但是,遗憾的是,在拥有这样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竟然会发出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据报载,某市一位85岁高龄的老太太被儿子、儿媳关进一个小黑屋已半年多了,吃喝拉撒都在小黑屋里,过着简直不是人过的生活!老太太的儿媳这样说:“我自己下岗了,孩子他爸还得天天去打零工挣钱,孩子们也不愿意管,人家都嫌弃老人脏啊!”

同是该市一位81岁的老大爷,视力不好,身体多病,住在儿子家7平方米的小房里,还被儿子断掉了水电。老人只能自己去远处担水以维持日常生活。老人除了每月只有政府发放的200多元低保金外,再无其他收入。老人的儿子说:“我并没有虐待和打骂父亲,低保部门分给他28平方米的房子他不住,非要和我们挤在这40平方米的房子里。他有低保金,又不交水电费,所以我才断了他的水电。”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牲畜尚知道孝于父母,为什么在自视为“万物之灵长”的我们中间,会有很多人做不到呢?每个人都有老的那一天,老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对老人都不孝不敬,怎能期望孩子对自己孝敬呢?

其实,老人对子女的期望并不高。某市曾经做过一次社会大调查,题目是“老年父母最希望的事情是什么?”调查对象是随机抽取的10000对老年夫妇。这次调查历时半年,深入农村、乡镇和城市,调查范围广,代表性强,针对性强。

调查结果显示,在“老年父母最希望儿女为自己做的事情”一栏中,98%的老人都选择了“抽时间多陪陪父母”这一选项,而选择“给父母大量的生活和消费费用”的仅占不到1%;在“最希望过的日子”一栏中,竟有87%的老人选择了“和儿女一起吃团圆饭”这一选项,而选择“外出旅游”的不到10%,理由是跟儿女在一起时心情最愉快。

由此可知,父母最希望儿女们能多陪陪他们,希望在情感上得到儿女的安慰,而并不喜欢儿女们的物质给予,父母最憧憬的却是最为平常的事。但即使是这样平常,在现代化生活的快节奏下儿女越难以实现。年轻一代工作、加班、聚会、上网,现代化的生活面面俱到,唯独冷落了老人,凝固了自己的一片孝心。

一个年仅5岁的孩子,在父母上班之后陪伴着瘫痪床上的奶奶。奶奶该吃饭了,就把父母做好温在锅里的饭菜端给奶奶,奶奶要解手,就把便盆送到奶奶的身边,甚至还为奶奶擦身。孩子为父母分忧,学会了很多事情。

面对这样有孝心的孩子,许多家长都热泪盈眶。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孩子太少了。有太多的孩子不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在有些家庭里,甚至出现了“倒孝”现象,有人对此开玩笑说:“孝子,孝子,孝敬儿子。”这不得不令人感到遗憾。

孩子具有孝心,对他来说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前进的动力。尽管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孝心,尽管每一位家长都知道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多家长却把这一课内容给完全忽略了。

培养孩子的孝心刻不容缓,家长一定要重视,要认真对待,给孩子种下孝心种子。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孝心呢?

建议一: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

培养孩子的孝心,家长自己首先一定要有一颗孝心。身教重于言教,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年轻的夫妻,将老母亲装在袋子里,准备丢到河里。他们3岁的儿子看到了,就问他们在做什么。得到回答之后,儿子说:“爸爸妈妈,你们丢完奶奶之后,不要把袋子也丢了啊。”这对夫妻很奇怪,就问为什么。孩子奶声奶气地说:“以后我用他也好丢你们啊!”夫妻听后吓出了一身汗,立刻将老母亲从袋子里扶了出来,从此好好地伺奉。

故事中蕴涵的道理不言自明。现在很多年轻家长,当着自己孩子的面,对自己的父母不孝不敬。家长要知道,这所有的一切都会被烙印在孩子的心中,很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孩子就会同样对待自己。

所以,家长在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给下一代的同时,不要忘记对上一辈老人的孝敬。家长对长辈的孝心如何,将直接影响孩子。真孝心,假孝心是骗不了孩子的。家长要对自己的孝心做一番反省,在自己身上求真,孝心的种子就会撒播到孩子的心中。

建议二:从小培养孩子的孝心。

要让孩子从小知道,孝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没有孝心的孩子不是一个好孩子。要让孩子学会为父母分忧解难,懂礼貌,平时让孩子分担一些适当的家务劳动,让他担负起一定的责任。比如,知道家长和长辈喜欢吃的食物,家长做饭主动帮助,每天就餐前后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像整理收拾房间、洗衣服。洗刷餐具。用餐时遇到自己喜欢的食品不独占,要礼让长辈。

做到让孩子明理,给孩子多讲一些古今孝敬的故事,也可以给孩子剖析一些反面的“教材”,让孩子通过形象去理解。

建议三:教给孩子“孝”的细节。

培养孩子的孝心,家长还要注意教给孩子孝心细节。比如,教给孩子每天早起向长辈问好,上学、放学主动打招呼,如:“爸爸、妈妈我上学去了。爷爷、奶奶我放学了,您们辛苦了。”晚睡前主动向长辈问好。家长下班回来主动问候:“您幸苦了”,并送上一杯水。让孩子知道自己和长辈的年龄和生日,长辈生日时要主动问候,力所能及地为长辈准备礼物,如为长辈做菜,自制礼物、购买小礼品等。能主动照顾生病的长辈,为病人端水,喂药,做简单的饭,会安慰病人。每天能主动地和家长交谈,有事和家长商量,不对家长发小脾气……

家长不要忽视这些细节,因为这对孩子孝心的培养会有一个良好的督促作用。

建议四:让孩子懂得报恩。

俗话说得好,“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让孩子知道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

一位年轻女士曾这样意味深长地说:“一直想给爸妈最好的回报,而且这么多年我也一直在努力地做着。我从来不会对父母有半点儿保留。我就是在为他们付出十倍、百倍,也难抵上他们对自己养育之恩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父母都是极其普通的人,也都是极其善良的人。他们尽管都很平凡,但在女儿心里,他们永远都是伟大的。他们和他们那一代的很多人一样,年轻时为了工作、为了孩子奔波;年纪再大一些,儿女离家了,他们的父母身体也开始不好了,又需要他们照顾了;等到儿女工作,老人离开后,他们却都已是鬓发斑白、疾病缠身了,每每想到这里,总是忍不住心酸得落泪……”

要让孩子懂得报恩,这样孩子变得越来越有“人情味”,就会有孝心。

建议五:让孩子懂得“大孝”。

我国自魏晋以来,就提倡“以孝治天下”。清兵入关,从上到下所有官员,有三本必读的书,其中之一就是《孝经》。

《孝经》中告诉人们:不仅仅是孝敬父母,还要扩大到“大孝”。“大孝”就是要孝于天下,爱天下所有的人才为“大孝”。也就是说,孝敬父母长辈,这是“小孝”。长大成家,就有了双方的父母,要能用同等的心去孝敬双方的长辈,这算是“中孝”。普天下的人都会老,孩子也要做父母,父慈子孝,所以,要能用平等的心孝敬天下的父母,视天下父母如同自己父母,这才是“大孝”。

让孩子懂得“大孝”,孩子的人生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在未来的工作中,也会视领导为父母,做了领导后视员工为子女,就会更好地工作。

2、有规矩才能成方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孩子在慢慢的成长,可以有更自由宽广的天地,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一定要有规范的意识存在,这对他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孩子在2~5岁的时候,家长就应该给孩子订立一定的规矩,因为这是孩子最容易闯祸的年龄段。他常常会出格,爱冒险,好冲动,渴望独立,却多半不知天高地厚,做家长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引导孩子服从他应该遵循的行为规矩。这些规矩是基于一些道德规范、行为规范的东西。

告诉孩子,哪些是不能做的,比如,玩火、玩电等;给孩子说明厨房重地的安全知识,自身的安全等;哪些是好的规范,比如,遵守交通规则、文明礼貌等。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让孩子有意识地知道这些规矩,在不违反这些规范的行为的前提下,孩子可以自我支配自己的行为,也就是所谓的自由。

而对于一岁的孩子,专家不建议给其订立规矩。美国儿童行为研究学者罗斯博姆教授认为,对一岁孩子来说,他的认知能力在飞速发展,相对而言,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就像一直停滞不前。所以,想让他用这些可怜的理解力去领会一条条规矩,哪怕是非常简单明白的规矩,也是很困难的。另外,因为孩子不会说话,不会表达,只能听懂部分语言,这些都是孩子学规矩的障碍。

家长应该明白,给孩子立规矩并不完全是为了束缚、限制他的行动,也不会使孩子变得谨小慎微。只会让孩子明白自己行动的界线和规则,这样,他就会小心地把自己的行为控制在界线和规则以内。一旦规矩成为孩子内在的自觉,就可以给他增加行动的安全感。

一位著名教育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德国,他遇到过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有一次,他在路上看到一个人带着一条狗过马路,那个人穿过了马路,而那条狗稍微慢了一点,就没有尾随他过去,主人已经到了马路对面,可它只是看着马路对面的主人,仍然站在路的这边。我一抬头,原来是红灯亮了,那条狗就等在路边一直到绿灯亮了才过马路。

这位教育家说:“这充分说明,这条狗具备了一种能力,它会看红绿灯。其实,最主要的是它有条件反射,一看到红灯它就停下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那条狗在看红绿灯的过程中并没有特别多地思考,而是一种习惯的驱使。”

其实,过马路遵守交通规则是一种有规矩、有道德的表现。对此,可以看成是一种习惯,也就是要养成遵规守则的习惯。如果没有这种习惯,一个人甚至有可能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规矩如此重要。那么,家长应该怎样正确给孩子订立规矩呢?

建议一:家长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规矩。

给孩子订立规矩的前提是家长不要走入所谓“规矩”的误区,要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规矩。很多家长一说要孩子有规矩,就认为这也不许让孩子做,那也不许让孩子做,给孩子的限制过多,事无巨细,一切都要经过自己批准。如果不经自己的允许,孩子就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孩子就成了家长手中的“木偶”,“牵之则动,息之则止。”结果会让孩子缩手缩脚,“未老先衰”,成为“呆板”的人,实在让人可怜。

其实,这样的家长就已经走入了“规矩”的误区,没有明白规矩的真正含义,对规矩的认识缺乏分寸感,分不清“活泼和放肆”、“规矩和呆板”的界限,往往把它们混为一谈。

民国时期,广东省长朱庆澜曾经给全广东的家长写过一本叫《家庭教育》的书,在书中对这个问题有非常精辟的见解。他说:“有规矩的自由叫做活泼;没有规矩的自由叫做放肆;不放肆叫做规矩,不活泼叫做呆板。”这种说法实际上很科学,很有道理。

为了进一步把问题说清楚,他运用了形象的比喻作解释。他说:“比如牧牛场,周围用铁栅拦起来,牛在栅里吃草喝水、东奔西跑,这叫做活泼,放牛的不好干涉它:如果跳出栅栏外,就是放肆,不干涉就不能了。不准牛出栅栏,这就是规矩;如果在栅栏里,也不准它吃草、喝水,也不准它东奔西跑,定要把个动物里的牛,变成植物里的木头,如此就是呆板了。”朱庆澜说:“教小孩的意思也同牧牛差不多。”这个比喻既形象又贴切,很耐人寻味,也丝毫没有侮辱人的意思。

联系到家庭教育实践,朱庆澜又拿“说话”为例子说:“小孩爱如何说,任他随便说,这叫做活泼;因为任他随便说,就连粗话、横话、下流混账话都不干涉他,如此就是放肆了;不准他说粗话、 横话、下流混账话,就无论何种话都不准他说,好似要贴张封条在他嘴上,如此就是呆板了。”可以说,这种划分界限的标准很科学,对家长很有指导意义。

建议二:向孩子说明订立规矩的原因。

给孩子订立规矩,一定要向孩子说明为什么,因为这样可以赢得孩子的理解和配合,可以大大缓解孩子的争吵和反抗,不至于与家长作对。比如,告诉孩子“不要在沙发上跳,否则就会会掉下来,摔伤自己。”孩子理解了其中的原因,自然也就能够做好。

建议三:规矩必须具有可操作性。

给孩子订立规矩,家长一定要考虑到规矩的可操作性。比如,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如果给孩子订立的规矩复杂艰难,孩子会因为理解能力低,自我控制能力不强而不能遵守。

建议四: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

给孩子订立规矩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孩子也不大可能一次就能做到位,孩子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学会控制自己的行动,服从规矩。这时,就要求家长必须有足够的耐心,不要怕麻烦,要一遍又一遍地给孩子重复规矩。重复、重复、再重复,这也是儿童学习的必然过程。如果家长能够始终如一地教导孩子,他就会学会遵守规矩,内在的自觉性不断增强,这些自觉性能使他一生得益。

家长要懂得“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不要期望只告诉孩子一次“这是不对的”,他就会铭记在心。如果家长指出孩子一次错误,而对其他几次视而不见,孩子心里就会感到疑惑:我这么做究竟是对还是错?然后,为了解决这个疑惑,他就会再尝试做一次。所以,家长要给孩子重复“规矩课程”,这样他才能温故知新。

?建议五:不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规范和约束孩子。

家长应该特别注意,不要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约束孩子,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气行为统统斥责为“犯错误”。要懂得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到的认识。这样,当孩子出于淘气向家长的身上泼点水的时候,家长就会认为那是非常好玩儿的事,就不会恼火,而是和缓地对孩子说:“爸爸知道这样非常挺好玩儿,但是衣服湿了会让爸爸感冒着凉,请宝贝不要再把水泼到爸爸身上了。”

另外一点,家长要明白,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给孩子订立的,还应该是给家长自己订立的,这就要求家长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

小说《做成功家长》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做成功家长》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