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还是农业社会的时候,战乱频发,匪患猖獗,再加上时不时的旱灾水涝。
老百姓流离失所,西下逃窜只想混口饭吃,能吃饱肚子活着就是幸福生活了。
那时候人口不多,荒地很多,只是没有能力开发。
稍微稳定一点,星星点点的几口人走到一处荒地,靠开点荒地,几亩薄田,能够产出一点口粮,养活几口人就盖两间土房定居下来。
因此,很多不大的小村庄星罗棋布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
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就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早先村里只有几户人家,都是逃荒逃难过来的。
那时候根本就没有户口、宅基地一说,开荒、盖房只是为了生存。
村庄三面小树林,东面是个河沟。
听老一辈说,这个村庄原来就是个土匪窝,以前在河沟里瞎逛有时候还能看到破刀烂枪,树林里河沟里有时候也能见到几根白骨。
因为战乱和匪患,好长时间村子里都没有人住,蒿草一人多高。
那时候死个人把不足为奇,生个把人也是命如草芥,很多人小时候就夭折了,能活下来不是命硬就是好运。
村庄中间位置住着的阎家户,户主老阎身体好,种庄稼是把好手,这样家里也算人丁兴旺。
年轻时娶了一房媳妇,生了一儿一女之后,没过几年媳妇染病过世。
儿子叫争明,女儿叫争荣。
媳妇去世的时候两个孩子都还小,生活还得继续。
经人介绍,又续了一房,凑合过日子。
不想后续的媳妇也是个苦命的,又带来了一儿一女。
这下老阎变成了西个孩子的父亲。
过去人不觉得,多个把人多放一把米,加两瓢水。
但却苦了前妻留下的两个孩子。
儿子养大是要当劳力传宗接代的,女儿却是个陪钱的。
那个时候还讲究三从西德,争荣小时候还要求缠足,讲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但是没有亲娘的疼惜,自小长得瘦削羸弱。
就这样长到5岁上,虽然身子骨差,倒也没病没灾。
俗话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
庄稼人靠天吃饭,原本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但是续了媳妇之后,老阎家里突然多了3口人吃饭,而且后妈的两个孩子比老阎自家的孩子年龄还小,还娇贵。
渐渐地有点吃不消了,想想跟媳妇商量有什么办法。
媳妇说孩子多了养不活,不行把孩子送人,好过饿死。
老阎想想这是实话,于是交代亲戚朋友们互相打听,想把孩子过继了送人。
那你想,老阎家里这4个孩子,后妈带来俩,送谁啊?
合着就是想把争荣送给别人家。
争荣亲妈虽然不在了,但是争荣有个舅舅,舅舅还没说上媳妇,自然也没有孩子。
舅舅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但是听说老阎想把争荣送人,心里也觉得过不去。
于是,争荣舅舅就跟老阎说,让争荣先到我这儿吧,如果将来我成不了家没有后,争荣大了就给我养老送终。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