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初夏的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金黄的麦田上,微风拂过,麦浪起伏,发出沙沙的响声。
远处,青山如黛,小河如带,宁静而美好。
然而,对于八岁的张墨来说,这片田野却是他唯一的游乐场,也是他孤独的避风港。
张墨坐在田埂上,双脚悬空,轻轻晃动。
他望着远方的青山,眼神中带着一丝迷茫,轻声自语道:“为什么大人们总是这么不可理喻呢?”
张墨出生在80年代的一个偏远农村,这里的生活简单而质朴,但对于他来说,却充满了孤独与无奈。
他的父亲是一名代课老师,虽然收入微薄,但在村里也算是有知识的人。
母亲是个没文化的漂亮农村妇女,嫁给父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亲有份稳定的工作。
在那个年代,这份工作意味着一份体面的生活保障。
然而,好景不长,父亲在一次教育改革中被裁撤,失去了代课老师的工作。
为了维持生计,父亲不得不外出打工,一年到头也难得回家几次。
没有了父亲的庇护,家里的一切重担都落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
生活的压力让母亲的脾气变得喜怒无常,一点小事就能引发她的怒火。
张墨成了她发泄的对象,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被打骂。
尽管如此,张墨从不在外人面前表露自己的委屈,他性格外向,总是面带微笑,仿佛一切都很美好。
张墨的爷爷是个朴实的农民,沉默寡言,性格温和。
他一生都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手上布满了老茧。
奶奶则是个和蔼的老人,总是面带微笑,尽管生活艰难,她依然尽力维持着家里的温暖。
张墨的家在村子的东头,是一间破旧的瓦房。
屋子里光线昏暗,家具简陋,一张木床、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就是全部的家当。
墙角堆满了柴火,这是母亲辛辛苦苦从山上砍回来的,用来生火做饭。
屋子里弥漫着一种陈旧的气息,让人感到窒息。
有一天,张墨放学回家晚了,母亲正在厨房做饭,看到他进门,脸上的表情立刻变得阴沉。
她手中的锅铲重重地砸在桌子上,发出“砰”的一声巨响。
“你又去哪儿疯了?
饭都快凉了!”
母亲的声音尖锐而刺耳。
张墨吓得一哆嗦,连忙解释:“妈,我……我在河边抓鱼,给家里添点菜。”
“你还知道回家啊!
你这个没用的东西,就知道玩!”
母亲说着,抬手就给了张墨一个耳光。
张墨的脸被打得火辣辣的,但他没有哭,只是默默地低下头,跑进了自己的房间。
张墨跑进房间后,奶奶从厨房走了出来,看到张墨红肿的脸,心疼得不行。
她轻声说道:“孩子,别往心里去,你妈也是压力大。”
母亲听到奶奶的话,立刻转过身,瞪着奶奶,声音更大了:“你少在这儿护着他!
他就是个没用的东西,整天就知道闯祸!”
奶奶叹了口气,声音柔和但坚定:“他还是个孩子,你别这么凶。”
母亲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她大声吼道:“你懂什么!
你整天就知道护着他,他不学好都是你们惯的!”
爷爷一首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听到母亲的吼声,他抬起头,眼神中带着一丝无奈。
他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抽着旱烟,脸上写满了疲惫。
张墨站在房间门口,听着母亲和奶奶的争吵,心里充满了恐惧和无助。
他多么希望父亲能早点回来,让这个家重新变得温暖。
母亲的脾气就像六月的天气,说变就变。
有时候,她会对张墨露出一丝温柔的笑容,但转瞬间,又会因为一点小事大发雷霆。
这种喜怒无常让张墨感到无比的恐惧和不安。
有一次,母亲正在院子里晾衣服,张墨不小心撞到了她,衣服掉了一地。
“你这个没用的东西!
怎么这么不小心!”
母亲大声呵斥道,抬手又是一个耳光。
张墨的脸被打得红肿,他捂着脸,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他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只是默默地站在那里,不敢反抗。
“你看看你,整天就知道闯祸!
你爸爸不在家,你就不知道好好听话!”
母亲继续数落着,声音越来越大。
张墨低下头,泪水终于忍不住流了下来。
他多么希望父亲能早点回来,让这个家重新变得温暖。
那天晚上,张墨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睡。
他听着母亲在院子里的唠叨声,心里充满了无奈和孤独。
他多么希望父亲能早点回来,让这个家重新变得温暖。
房间里一片漆黑,只有窗外的月光透过破旧的窗户洒在床边。
张墨紧紧地抱着自己的膝盖,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他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仿佛整个世界都抛弃了他。
“等我长大了,我一定让这个家变得不一样。”
张墨轻声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坚定,但更多的是无助。
他闭上眼睛,试图在黑暗中寻找一丝安慰,但耳边却回荡着母亲的骂声和奶奶的叹息。
他感到自己的心被一层层的孤独包裹,仿佛永远也找不到出口。
在这个破旧的房间里,张墨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孤独的重量。
他知道自己必须变得强大,才能保护自己和这个家。
但在这个漫长的夜晚,他只能紧紧地抱着自己,等待黎明的到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