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霓虹灯下的乡土来信一、都市齿轮间的异乡人林远站在27层的落地窗前,俯瞰着CBD的霓虹灯海。
玻璃幕墙倒映出他熨烫妥帖的衬衫,以及电脑屏幕上未关闭的《现代农业产业规划报告》。
作为农大硕士毕业生,他在这家跨国农业科技公司已任职三年。
同事们戏称他为“实验室牧羊人”——每日与智能灌溉系统数据、荷兰温室模型打交道,却从未触摸过真正的泥土。
深夜加班时,手机突然震动。
微信群里弹出家乡表弟的消息:“远哥,村小学只剩六个学生了,王老师下个月退休。”
配图是斑驳黑板前挤着三个留守儿童,墙角堆着发霉的课本。
他想起十年前离乡时,月台上父亲那句“走出去就别回头”,此刻却在数据报表与乡土记忆的撕扯中,发现西装口袋不知何时藏着一粒从实验田带回的麦种。
二、被折叠的故乡图景公司承接省级乡村振兴调研项目时,林远主动请缨带队返乡。
高铁穿越隧道的瞬间,他看见窗外风景从玻璃大厦切换成连绵丘陵。
进村的山路仍颠簸,但记忆中的千亩稻田已荒废大半,只剩零星老人佝偻着插秧。
村头老槐树下,79岁的陈阿婆正用竹篮装野菜:“年轻人都去电子厂啦,这些喂猪的野苋菜,城里人倒花大钱买哩!”
无人机航拍显示惊人数据:全村638亩林地利用率不足30%,后山天然泉眼形成的水塘竟从未开发。
当他在废弃祠堂发现1958年的《公社畜牧记录》,记载着“西山坳放养本地黑猪120头”的泛黄字迹时,手指微微颤抖——那些他在实验室研究的欧盟生态养殖标准,与这片土地沉睡的资源产生了奇妙共振。
三、一封未寄出的信那晚借宿在堂叔家,林远在抽屉深处翻到母亲生前未寄出的信:“你爹嘴上硬,其实天天盯着电视里的农业频道……”。
信纸夹着张老照片:1989年,父亲站在全县首个家庭养鸡场前,背后是“科技示范户”的褪色横幅。
而如今,那座曾养活半个村的鸡场早已坍塌,只剩野草从生锈的饲料槽里探出头来。
凌晨三点,他打着手电走进山林。
月光下的毛竹林沙沙作响,惊飞的夜枭让他想起大学导师的话:“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