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元符二年李清照16岁时,写出了这后世广为传诵的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一时间,大街小巷、茶肆酒楼,人们都在争相传诵着这首绝妙好词。
“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
元符三年(1100),李清照17岁,与张耒交好,张耒《读中兴颂碑》诗歌流传开来以后,李清照和作二首作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
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以史为鉴,远离奸佞,任用贤才,方可中兴。
这位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令所有人都刮目相看。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
当时李清照之父李格非任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赵挺之任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官。
新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或许这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可惜好景不长,李家卷入了朝廷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
李格非因此获罪,被罢官。
因党争的株连,导致偌大的汴京,已经没有了李清照这位弱女子的立锥之地,她被迫只身离京回到原籍,去投奔先行被遣归的家人,与赵明诚这对恩爱夫妻被硬生生拆散。
宁五年二月,蔡京罢相,朝廷大赦天下,解除了一切党人之禁,李清照得以返归汴京与赵明诚团聚。
在大观元年那个乍暖还寒的正月里,蔡京这个权倾朝野的人物,再一次登上了相位。
这一消息犹如一道晴天霹雳,狠狠地劈在了赵氏一家的头顶上,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与阴霾。
李清照随着赵氏一家人,匆匆忙忙地踏上了归乡之路。
他们一路奔波,终于回到了位于青州的那座私人府邸。
这座曾经充满欢声笑语、温馨和睦的宅邸,如今却显得有些冷清和寂寥。
从此,李清照便开始了她在青州乡里的屏居生活。
这里没有京城的繁华喧嚣,也没有宫廷中的勾心斗角,但李清照的心绪却并未因此而平静下来。
她时常独
最新评论